一旁的高智成看在眼裡,心中不禁泛起強烈的共鳴。
他想起自己故國朝鮮的處境:
同樣是山地多、平原少,糧食種植格外艱難,連最耐旱的黍子都不夠人人飽腹,百姓們常常要摻著稗子磨粉才能勉強果腹;
蔬菜更是匱乏,尋常人家常年能吃上一口泡菜已算奢侈,肉蛋更是節慶時才能見著的稀罕物。
可他在大明皇莊待的那段日子,吃食豐富到讓他總以為在做夢——
聖皇尤其注重蔬果與肉食的供應,農科院便將改良作物、豐富膳食作為重點研究方向。
彆看北直隸的氣候不適合大麵積種稻米,農科院的實驗溫房裡卻靠著保暖技術小麵積培育成功,一部分用於種子改良實驗,更多則新鮮送進西苑做膳食;
而且稻米在皇莊的餐桌上隻是搭配,麵粉、玉米、番薯、南瓜、糯米等主食品類極多,輪換著吃都不會膩。
聖皇還總嫌普通中熟米口感寡淡,特意讓農科院改良品種,非要培育出香米、竹稻米、菰稻米這類口感更細膩的品種才肯滿意,連吃米都講究“適口”二字。
“同樣是過日子,差距竟這麼大。”
高智成輕聲感慨。
看著狼兵們捧著鐵鍋的珍視模樣,他忽然明白聖皇為何如此看重“民生根本”——
吃飽穿暖從不是小事,而是能讓人心安定、讓族群有底氣活下去的根基。
朝鮮缺的不僅是糧食,更是這份對“好日子”的規劃與底氣;
而狼兵們此刻收獲的,恰恰是能讓他們踏實紮根的希望。
高宇順瞥了他一眼,淡淡道:
“所以聖主才說,治國先治農,農穩則天下穩。”
這話讓高智成心頭一震,望著遠處狼兵的車隊,忽然對“聖皇治下”的深意多了幾分理解。
對於稻米改良這個方向,農科院的大匠們早已通過實驗給出肯定:
這些稻米品種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基因融合與性狀改良完全可行,隻是需要耐心培育幾代,篩選出穩定的優良品種。
好在朱有建從不催逼時限,隻叮囑他們“安心研究,不計成本”,這份對科研的從容與重視,讓農科院的改良工作得以心無旁騖地穩步推進;
也讓高智成這樣的異鄉人,真切感受到大明對“民生之本”的極致用心——
連一粒米的口感與產量都如此較真,難怪能讓百姓衣食漸豐。
這些農科實驗的成果,最終都會通過各府城的皇家糧種商鋪推廣開來:
先分發給各地皇莊佃農耕田試種,記錄不同氣候、土壤下的生長數據,再逐步向農戶普及。
高宇順的團隊對此充滿莫名的信心——
甚至比聖皇本人的期待還要篤定,堅信用不了多久,大明的土地上終將長出各種高產又美味的糧食作物,讓“饑寒”二字徹底成為曆史。
“連稻米都能改得更好,這世上還有什麼是大明做不到的?”
高智成望著遠處狼兵車隊揚起的煙塵,又想起農科院溫房裡鬱鬱蔥蔥的稻苗,心中忽然生出強烈的歸屬感。高
宇順聽著他的感慨,嘴角微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