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海船工坊造不出來高艦樓,純粹是為了方便偽裝:
在海上航行,船身大些反而不會引人好奇,頂多讓人覺得是艘跑遠途的普通貨船;
可要是再頂著高大的艦樓,帶著明晃晃的火炮,誰會相信這是艘“拚湊出來的破爛漁船”?
這般低矮艦樓的設計,正好能掩人耳目,混在南洋的商船裡不顯眼。
另一邊的葡萄牙人最近卻愁眉不展,日子過得格外不順:
他們在南洋貿易的商船,接二連三地莫名失蹤,連帶著護航的戰艦都丟了十幾艘,而且失蹤地點全集中在馬尼拉附近的海域。
這讓他們滿肚子費解——
按常理說,南大明海才該是最危險的地方,那兒盤踞著不少海匪。
要知道,海匪和海盜還不一樣:
海盜隻在海上劫掠,搶完物資就走;
海匪卻是海上、陸上兩頭搶,不僅劫船,還會登陸襲擾港口村落,凶殘得很。
可如今危險偏偏繞開南大明海,跑到馬尼拉附近,著實讓他們摸不著頭腦,連東印度公司的駐馬尼拉負責人都急得上火。
歐洲各國也不是沒管過南大明海的海匪,前前後後聯合清剿了好幾次,調來戰艦封鎖海域,還懸賞捉拿匪首,可每次都收效甚微——
海匪熟悉南大明海的島礁水道,一遇圍剿就躲進偏僻港灣,等軍艦撤走又出來活動。
後來他們花了大價錢請鄭氏家族出手,鄭氏水師熟悉南洋海況,戰力又強,總算把東大明海的匪患肅清了,商船往來安全了不少;
可麵對南大明海的海匪,鄭氏也隻能搖頭——
那兒的島礁太密,海匪藏得太深,而且大多是亡命之徒,實在沒辦法徹底清剿。
這南大明海的海匪成分太複雜,有土著、有歐洲逃兵,還有南洋各國的流民,各色人等都有,但有人私下猜測,真正的核心主體是兩類人:
一類是一千多年來盤踞在南海的海盜後裔,從小在船上長大,水性和駕船技術都頂尖;
另一類是華夏各朝代的失敗者——
有元末的殘兵、明末的潰軍,還有被官府追捕的反賊,走投無路才亡命海上。
不像南宋後裔還顧著些體麵,不輕易傷人性命,這些人大多是被逼到絕路,下手狠辣,沒什麼規矩可言。
往遠了說,五代十國時天下大亂,沿海不少雜牌勢力被正統軍隊打垮後,不願投降也沒了立足之地,就帶著殘部和家眷出海找活路,有些在南洋的小島定居,有些則靠劫掠過往船隻過活;
秦末、兩漢末天下動蕩時,尤其是南北朝的亂世,那些掌握水上力量的勢力,打不過對手後也多有駕船跑去南洋諸島的,成了當地早期的“外來者”。
近點的比如北宋方臘起義,失敗後他沒被當場擒殺,而是帶著殘餘水師出了海,一路往南躲;
甚至有零星證據說,流求的尚王可能就是他的後人——
方臘確實有個兒子叫“方尚”,後來為了避禍改名叫“尚方”,以“尚”為姓建立勢力,也合情合理。
當然,像方臘後人這樣能在海外建立政權的是少數,更多失敗者沒那個兵力和資源,隻能落草為海匪。
他們大多是在陸地上丟了土地、沒了生計,實在活不下去,才轉到海上討生活,起初隻是搶點糧食,慢慢就成了專靠劫掠商船為生的海盜,手段也越來越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