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他特意厘清閃電與雷聲的關係,怕大家把兩者混為一談:
“大家一定要注意,閃電和雷沒有直接聯係,不是‘閃電帶雷’。
雷的本質不是電,而是‘聲響’。
雷聲的形成和閃電有關,但不是一回事:
閃電出現的瞬間,會釋放出巨量的熱量,那溫度比工坊裡煉鋼的爐火還高十幾倍。
周圍的空氣被這高溫一烤,裡麵的水汽、塵埃會瞬間氣化,體積急劇膨脹,像吹氣球似的往外撐;
可周圍沒被加熱的冷空氣又硬邦邦的,不肯給它讓空間,兩者就會撞得更厲害——
這股撞擊產生的巨大聲響,就是咱們聽到的雷。
也正因為空氣膨脹、撞擊的過程有先有後,膨脹的氣浪還會在雲層和地麵之間來回反射,所以咱們往往隻看到一道閃電,卻會聽到‘轟隆隆’一連串的雷聲,要等氣浪散完了才會停。”
朱有建話鋒一轉,從自然現象聊到了技術探索,提起對電池的未來設想:
“咱們現在造的電池,要麼體積大、要麼續航短,還比較初級。
將來要把‘儲能電池’當成重點來攻關——
大家可以大膽想想,要是能找到辦法利用閃電,哪怕是最小的一道閃電,儲存的能量都能頂得上百萬隻現在的電池!
而且閃電不隻有強電流,還帶著高達幾萬度的高溫,用這熱量來搞金屬煆燒,說不定能煉出現在爐火燒不出來的特殊材質,比如更堅韌的合金。”
說到這兒,他話鋒稍緩,坦誠地補充:
“當然,這目前還隻是個理想方向,離實現還差得遠。
單說能裝下幾萬度高溫的容器材質,現在就沒找到合適的——
普通鋼材一碰到這溫度就化了,鋁鋼也一樣扛不住,這就是暫時沒法突破的難題,急不來,還得一步步試驗、慢慢摸索。”
最後,他又繞回開篇“熱氣上揚”的核心原理,輕聲提了句前人的探索:
“其實這‘熱氣上升’的道理,從前人做的孔明燈裡就能看出來——
燈籠裡點上柴火,熱氣把空氣頂出去,燈籠變輕了才會飄起來。
過去有不少匠人、學子,為了繪製更全的大明輿圖,試著靠孔明燈升高望遠,卻因為沒摸透它的升降規律,也控製不了飛行方向,好多人連人帶燈摔了下來,付出了生命。
這個話題今天時間不夠,等以後研究院把孔明燈上升的力學原理徹底研究透了,咱們再專門開次課展開研討,也算是對這些敢闖敢試的前人的致敬。”
這周的訓課在眾人意猶未儘中結束,散場時不少人還湊在一起討論——
有人琢磨著回去改進太陽能熱水器的集成管,有人盤算著研究孔明燈的升降裝置,更多人則是徹底打通了思路:
終於把《乾坤聖德經》裡“陰氣下沉、陽氣上升”的抽象概念,和落雨、雷電、雲層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自然現象對應了起來,理解得又透徹又直觀,連之前覺得晦澀的理論,都變得鮮活起來。
有人已能順著這個思路舉一反三:
“冬天降雪、下冰雹,根源就在冷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