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種疾病的侵襲。了解老年人常見疾病的早期症狀及預防措施,對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至關重要。本文將係統梳理高血壓、糖尿病、老年癡呆等老年人十大常見疾病的相關知識。
一、高血壓
一)早期症狀
1.頭痛頭暈:多在早晨出現,部位多在後腦勺,同時可能伴有惡心、嘔吐等症狀。情緒激動、過度疲勞、氣候變化或停用降壓藥時容易誘發,血壓急驟升高時,頭痛頭暈症狀會加劇,還可能出現劇烈頭痛、視力障礙、惡心、嘔吐、抽搐、昏迷、一過性偏癱、失語等嚴重症狀。
2.心悸耳鳴:部分患者會感覺心慌、心跳加快,同時可能出現耳鳴,耳鳴聲一般為雙耳耳鳴,持續時間較長。
3.肢體麻木:手指、腳趾麻木較為常見,還可能伴有皮膚蟻行感,嚴重時可能出現上肢或下肢麻木。
二)預防措施
1.飲食控製:
控製鈉鹽攝入: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宜控製在6克以下,減少鹹菜、醃製品等高鹽食物的攝入。可使用低鈉鹽,但要注意腎功能不全者需謹慎使用。
控製脂肪攝入:減少動物脂肪、油炸食品的攝入,適量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如多吃海魚、橄欖油等。
增加鉀、鈣攝入:多吃含鉀、鈣豐富而含鈉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帶、萵筍、牛奶、酸牛奶、蝦皮等。
控製能量攝入:合理控製主食量,多吃複合糖類,如澱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等單糖,以防血脂升高。
2.適量運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如慢跑、快走、太極拳、遊泳等,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每次運動30分鐘左右。運動強度以運動後心率增加不超過20次分為宜,且休息1530分鐘後能恢複正常。避免在炎熱的夏天中午或寒冷的冬天清晨進行運動,運動時要穿著舒適吸汗的衣服和運動鞋,切勿空腹運動,應在飯後2小時左右進行。
3.控製體重:通過合理飲食和適量運動,將體重控製在理想範圍內,肥胖者應適當減重,一般建議將體重指數bi)控製在18.523.9kg2之間。
4.戒煙限酒:吸煙是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應堅決戒煙。過量飲酒也會導致血壓升高,老年人應限製飲酒量,男性每日飲酒的酒精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
5.心理平衡: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避免情緒激動、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可通過聽音樂、旅遊、與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緩解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
6.定期體檢:定期測量血壓,建議18歲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老年人、有高血壓家族史、肥胖、長期高鹽高脂飲食等高危人群應增加測量頻率。如果發現血壓異常,應及時就醫,遵醫囑進行治療。
二、糖尿病
一)早期症狀
1.“三多一少”症狀: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患者經常感到口渴,喝水量明顯增加,食量也大增,但體重卻逐漸下降。
2.視力模糊:血糖升高會導致眼內房水滲透壓改變,引起晶狀體變形,從而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若不及時控製血糖,可能會導致視力進一步下降甚至失明。
3.皮膚瘙癢:高血糖會刺激神經末梢,導致皮膚瘙癢,尤其是女性患者,可能會出現外陰瘙癢的症狀。皮膚還容易出現感染,如毛囊炎、癤腫等。
4.疲勞乏力:身體無法充分利用葡萄糖提供能量,導致患者經常感到疲勞、乏力,即使經過充分休息也難以緩解。
5.手腳麻木刺痛:高血糖會損傷神經,引起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會出現手腳麻木、刺痛、感覺異常等症狀,一般從手腳末端開始,逐漸向近端發展。
二)預防措施
1.合理飲食:
控製總熱量:根據個人的年齡、性彆、身高、體重、活動量等因素,計算出每日所需的熱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比例。一般來說,碳水化合物應占總熱量的5065,蛋白質占1520,脂肪占2030。
控製糖分攝入:少吃糖果、糕點、飲料等高糖食物,主食可選擇粗糧、雜糧,如糙米、全麥麵包、燕麥片等,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消化吸收相對較慢,有助於控製血糖。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吃蔬菜、麥麩、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可以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後血糖峰值,同時還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合理安排餐次:少食多餐,避免一次進食過多,可將每日三餐分為五餐或六餐,有助於穩定血糖水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2.適量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遊泳、騎自行車等,也可適當進行力量訓練,如舉啞鈴、俯臥撐等。運動可以增強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運動時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可在運動前適當進食,隨身攜帶糖果或餅乾等食物,以備低血糖時食用。
3.控製體重: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通過合理飲食和適量運動,將體重控製在正常範圍內,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對於已經超重或肥胖的老年人,應逐漸減輕體重,但不要過度節食或采用不科學的減肥方法。
4.定期體檢:普通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一次空腹血糖檢查,對於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應每半年檢查一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以便早期發現糖尿病,及時進行乾預和治療。
5.生活規律: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長期熬夜會影響內分泌係統,導致血糖升高。同時,要避免精神過度緊張,保持心情舒暢,可通過聽音樂、下棋、旅遊等方式緩解壓力。
三、冠心病
一)早期症狀
1.心絞痛:這是冠心病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多在體力活動、情緒激動、飽食、寒冷等情況下誘發。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後或心前區,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內側、無名指和小指,也可放射至頸部、咽部或下頜部。疼痛性質多為壓榨性、悶痛或緊縮感,一般持續35分鐘,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後可緩解。
2.心悸胸悶:患者會感覺心慌、心跳加快,同時伴有胸部憋悶感,尤其是在活動後或情緒激動時症狀更加明顯。
3.氣短乏力:由於心臟供血不足,導致身體各器官缺氧,患者會出現氣短、乏力的症狀,稍微活動就會感到氣喘籲籲,體力明顯下降。
二)預防措施
1.飲食調理:
控製脂肪和膽固醇攝入:減少動物內臟、蛋黃、蟹黃、奶油等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少吃油炸食品和動物脂肪,每日膽固醇攝入量應控製在300g以下。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可以降低膽固醇的吸收,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
適量攝入蛋白質:選擇優質蛋白質,如瘦肉、魚類、豆類、蛋類等,每周可吃23次魚類,有助於降低血脂,保護心血管健康。
控製鹽的攝入: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減少鹹菜、醃製品等高鹽食物的攝入,以減輕心臟負擔。
2.適當運動: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遊泳等,每周運動35次,每次運動3060分鐘。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脂和血壓,減少冠心病的發生風險。但要注意避免在清晨或寒冷天氣進行劇烈運動,運動前要做好熱身準備,運動過程中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就醫。
3.控製體重:保持健康的體重,避免超重和肥胖,可通過合理飲食和適量運動來控製體重。肥胖會增加心臟負擔,導致血脂、血壓升高,增加冠心病的發病風險。
4.戒煙限酒:吸煙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戒煙可以顯著降低冠心病的發生風險。過量飲酒也會對心臟造成損害,老年人應限製飲酒量,男性每日飲酒的酒精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