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烈日當頭,蟬鳴陣陣。小區裡的張大爺像往常一樣,清晨六點就拎著他的小馬紮出門了。這位七十八歲的退休教師有個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天上午在小區花園的梧桐樹下與幾位老友下象棋。那天天氣預報顯示最高氣溫將達到39c,但張大爺不以為然:"我們小時候哪有空調,不也這麼過來了?"
中午十一點半,張大爺的女兒打電話提醒父親回家吃飯,卻發現老人說話含糊不清,棋友說他已經連續輸了三盤,這在他這個"小區棋王"身上極為罕見。女兒匆忙下樓,發現父親麵色潮紅卻不出汗,神誌恍惚,立即撥打了120。送醫後確診為"熱射病",在icu住了三天才脫離危險。
這個真實案例並非孤例。每年夏季,像張大爺這樣的例子在全國各地醫院急診科屢見不鮮。熱射病這個聽起來有些專業的醫學名詞,實際上離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並不遙遠,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高溫天氣頻發的今天。
一、熱射病:盛夏時節的"隱形殺手"
熱射病究竟是什麼?簡單來說,它是由於人體在高溫環境下產熱與散熱失衡,導致核心體溫迅速升高通常超過40c),進而引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嚴重中暑現象。如果把普通中暑比作身體的"高溫警告",那麼熱射病就是"係統崩潰"的危急狀態。
從醫學角度看,熱射病可分為兩種類型:經典型和勞力型。經典型熱射病主要發生在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等對高溫適應能力較差的人群中,通常是由於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而逐漸發展;而勞力型熱射病則多見於高溫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的年輕人,如軍訓的學生、戶外作業的工人等。
熱射病的危險在於它的隱蔽性和快速惡化性。初期症狀可能與普通中暑相似——頭暈、惡心、乏力,但很快就會進展為意識模糊、抽搐甚至昏迷。更可怕的是,它能在短時間內對大腦、心臟、腎臟等多個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死亡率可高達50以上。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空調普及的今天,熱射病反而成為公共衛生問題?這與當代人的生活方式變化密切相關。一方麵,長期在空調環境中生活工作的人群,對高溫的耐受能力明顯下降;另一方麵,許多老年人受"耐熱養生"等錯誤觀念影響,刻意不用空調電扇,導致悲劇發生。
二、熱射病的前兆與識彆: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熱射病並非突然降臨,在發展到危險階段前,我們的身體會發出一係列求救信號。了解這些前兆症狀,就相當於掌握了拯救生命的黃金時間。
初期階段,患者可能出現大量出汗、麵色潮紅或蒼白、心跳加快但弱、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等症狀。這時體溫可能已經升高,但還未達到危險水平。張大爺當天連續輸棋,正是大腦功能受影響的早期表現。
隨著病情發展,更危險的信號會出現:皮膚變得乾燥發熱這是因為汗腺已經衰竭停止工作)、意識狀態改變如煩躁不安、言語不清、定向力障礙)、抽搐甚至昏迷。這時患者體溫往往已超過40c,必須立即送醫。
特彆需要警惕的是老年人和兒童的熱射病症狀可能不典型。老年人由於感覺遲鈍和基礎疾病影響,可能沒有明顯口渴或不適感;兒童則可能表現為異常安靜或煩躁哭鬨。我曾接診過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人發現他"今天特彆安靜"送來醫院,一測體溫已達41c,所幸搶救及時。
體溫計是識彆熱射病的重要工具,但要注意測量方法。普通腋下體溫可能無法反映真實的核心體溫,在懷疑熱射病時,應儘量測量耳溫或肛溫。如果腋溫已達39c,實際核心溫度可能更高。
三、預防熱射病:構建三道防護網
預防熱射病需要構建三道防護網:環境調節、個體防護和社區互助。隻有三管齊下,才能有效抵禦這個"隱形殺手"的侵襲。
第一道網:打造清涼生活環境
居家環境調節是基礎。許多老年人為了"省電"或"耐熱鍛煉"而不用空調,這是極其危險的做法。建議在高溫天氣保持室內溫度在2628c之間,不一定需要全天開空調,可在早晚通風,中午至下午高溫時段使用。若實在不願用空調,至少要保持電扇運轉和空氣流通。
特彆要注意的是,不要將空調溫度調得過低如低於24c),這樣不僅浪費能源,還會增加進出房間時的溫差衝擊。我的鄰居李教授就有一套"梯度降溫法":室外38c時,空調先設29c,半小時後調至28c,再半小時至27c,讓身體平緩適應。
對於必須外出的人群,要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的高溫時段。若必須外出,應選擇陰涼路線,佩戴遮陽帽和太陽鏡,穿著寬鬆、淺色、透氣的棉麻衣物。記得2018年那個外賣小哥的熱射病案例嗎?他就是因為在午後最熱時段連續工作5小時未休息而倒下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道網:科學補水與營養
水是天然的"解熱藥",但喝水有講究。高溫天氣下,成年人每天應飲水20003000,不要等到口渴才喝,而要定時定量補充。推薦每小時喝100200,選擇溫水或常溫白開水最佳。
水加1g鹽)、運動飲料稀釋後飲用)或自製糖鹽水500水+1g鹽+15g糖)。但要注意,有高血壓或腎臟疾病的人應谘詢醫生關於補鹽的建議。
飲食方麵,夏季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新鮮蔬果,如黃瓜、西瓜、西紅柿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傳統中醫推薦的綠豆湯、荷葉粥、苦瓜等也有不錯的清熱解暑效果。但要避免高脂、高糖、辛辣食物,這些會增加代謝產熱。
特彆提醒愛喝茶的老人,茶水利尿,不能完全替代白開水。我見過一位老茶客每天喝大量濃茶卻很少喝白水,結果在高溫天因隱性脫水導致熱衰竭。
第三道網:特殊人群的重點防護
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和戶外工作者是熱射病的高危人群,需要特彆防護措施。
對於老年人,家人應每天至少兩次確認其狀況,包括精神狀態、飲水量和居室溫度。建議為老人準備帶有大按鈕的簡易電話或呼叫器,方便他們隨時求助。張大爺出院後,女兒給他買了一個智能手環,可以監測心率和體溫,還能一鍵呼叫。
嬰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家長要特彆注意:不要將嬰兒單獨留在密閉車內即使開窗也很危險);推嬰兒車外出時,避免用毯子完全遮蓋車體阻礙散熱;隨時檢查孩子後頸是否出汗,及時補充水分。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患者,在高溫天氣更易出現並發症。這類人群應谘詢醫生調整用藥方案如利尿劑可能需要減量),並加強血壓、血糖監測。我的一位糖尿病患者病友就養成了夏季每天早晚各測一次血糖的習慣。
戶外工作者應實行"工作休息輪換製",每工作50分鐘到陰涼處休息10分鐘。單位應提供含鹽飲料和防暑藥品,並組織員工學習熱射病預防知識。2019年某建築工地實施的"三避開"製度避開高溫時段、避開陽光直射、避開單獨作業)就顯著降低了中暑發生率。
四、緊急自救與互救:生死時速的黃金30分鐘
當發現有人出現熱射病症狀時,最初的30分鐘搶救至關重要。掌握正確的急救方法,就可能挽救一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