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紅皮花生30g,紅豆30g,紅棗810顆去核),枸杞15g,紅糖適量。
做法:花生、紅豆提前浸泡2小時以上;與紅棗同入鍋,加足量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1小時;加入枸杞和紅糖,再煮1015分鐘即可。豆類軟爛為佳。
功效:益氣補血,健脾暖胃。適合麵色無華、乏力、畏寒、產後或經期後調理。每周23次。
2.當歸生薑羊肉湯驅寒暖身):
配方:羊肉500g切塊),當歸1015g切片),生薑3050g拍碎),黃酒、鹽適量。可加黃芪10g增強補氣。
做法:羊肉冷水下鍋焯燙去血沫洗淨;所有材料入砂鍋,加足量水、少許黃酒;大火燒開撇浮沫,轉最小火慢燉23小時至羊肉酥爛;加鹽調味。
功效:溫中補血,祛寒止痛。適合血虛有寒之手足冰冷、腹中冷痛、女性痛經、產後虛寒腹痛。秋冬每周1次。體質燥熱、上火、感冒發燒時忌食。
3.黃芪當歸烏雞湯氣血雙補):
配方:烏雞半隻或1隻,黃芪2030g,當歸10g,紅棗6顆去核),生薑幾片,鹽適量。
做法:烏雞處理乾淨斬塊焯水;所有材料入砂鍋,加足量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燉1.52小時;加鹽調味。
功效:大補氣血。適合氣血兩虛明顯,麵色萎黃或蒼白、頭暈心悸、倦怠乏力、月經量少色淡者。每12周1次。感冒、濕熱體質慎用。
4.小米紅棗山藥粥健脾養胃基礎):
配方:小米5080g,紅棗68顆去核),新鮮山藥100g去皮切小塊),可加枸杞10g。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做法:小米淘洗;鍋中水燒開,下小米、紅棗;煮約20分鐘後,下山藥塊;繼續煮1520分鐘至所有材料軟爛粘稠;出鍋前5分鐘加入枸杞。
功效:健脾胃,補氣血,易消化。適合日常調養、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可作為早餐或晚餐主食常食。
四、食養智慧:細節決定成效
貴在堅持與規律:食養如春雨,潤物細無聲。氣血的充盈非一朝一夕之功,需長期堅持、規律進食。切莫期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能見奇效。將健康食材融入每日三餐,使之成為生活習慣。
脾胃是根本:“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再好的補品,若脾胃虛弱無法運化吸收,不僅無效,反成負擔。養護脾胃是補氣血的前提:
飲食規律,三餐定時定量,避免饑飽無常。
細嚼慢咽,減輕脾胃負擔。
少吃生冷冰飲、寒性水果如西瓜、梨過量)、油膩、辛辣刺激及過度甜膩食物。
腹部保暖,尤其睡眠時。
餐後可輕柔按摩腹部順時針繞臍)。
個體化選擇:體質千差萬彆。如:
氣虛為主乏力、氣短、自汗):側重黃芪、黨參、山藥、蓮子、小米等補氣健脾。
血虛為主麵白、唇淡、頭暈眼花、經少):側重動物肝臟、紅肉、紅棗、桂圓、桑葚、黑芝麻等補血養血。
兼有血瘀舌有瘀點、痛經有血塊、膚色晦暗):在補養基礎上,可適量加入玫瑰花、山楂少量)、陳皮等行氣活血。
兼有濕氣重舌苔厚膩、身體困重、大便粘滯):先以健脾祛濕為主如薏米赤小豆湯薏米需炒製),待濕濁減輕再進補,或補益時加入陳皮、茯苓等祛濕。
季節與地域的考量:
春夏:陽氣升發,補養宜清補、平補為主,避免過於溫燥。多選用山藥、蓮子、百合、銀耳、枸杞、瘦肉、魚類等。可飲菊花枸杞茶、薄荷茶清疏。
秋冬:主收斂藏養,是進補佳季。可適當增加溫補之品,如羊肉、牛肉、桂圓、核桃、生薑、當歸黃芪湯等。注意適度,防燥熱上火。
南方濕熱:進補需更謹慎,避免滋膩助濕。宜選擇清補、利濕之品,如薏米、赤小豆、冬瓜、鴨肉、鯽魚等,配合陳皮理氣化濕。
北方乾燥寒冷:溫補可稍強,注意同時滋陰防燥,如煲湯時加入玉竹、麥冬、百合等。
生活方式協同增效:
充足睡眠:夜間是養陰血、修複臟腑的關鍵時間。儘量在11點前入睡,保證78小時高質量睡眠。長期熬夜是耗傷氣血的“大敵”。
適度運動:動能升陽,促進氣血流通。選擇溫和持續的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瑜伽。避免過度劇烈運動導致大汗淋漓,反而耗氣。微微出汗為度。
情緒調暢:中醫言“怒傷肝”、“思傷脾”。肝鬱氣滯影響血行,思慮過度損傷脾氣,皆礙氣血生化。學習減壓,保持心情愉悅舒暢。培養愛好,練習深呼吸、冥想等。
避寒保暖:尤其保護頸背、腰腹、膝足不受風寒。寒冷會收縮血管,阻礙氣血運行。
五、常見誤區與提醒
1.“紅棗紅糖萬能補血”?它們確有益處,但含鐵量及吸收率遠不如動物性食物。依賴它們而忽視紅肉、肝臟、動物血等,效果有限。尤其紅糖,本質仍是糖,需控製量。
2.“補品越貴越好”?名貴補品如阿膠、鹿茸)需嚴格辨證使用,濫用反致上火、滋膩礙胃。日常食材如五穀、紅棗、桂圓、普通紅肉,隻要搭配得當,堅持食用,效果更穩妥實在。
3.“多多益善,大補特補”?補氣血忌“蠻補”。過度滋膩如天天阿膠、頓頓羊肉)或溫燥過量人參、桂圓)會加重脾胃負擔,引發上火、口瘡、便秘、腹脹等“虛不受補”現象。應循序漸進,中病即止。
4.忽視吸收與禁忌:
含草酸高的菠菜、莧菜等,應焯水後再烹飪,避免影響鐵鈣吸收。
進補期間,少飲濃茶、咖啡。
感冒發熱、急性炎症如嗓子痛、發燒)、腹瀉期間,應暫停溫補,飲食清淡,待病愈後再議。
患有特定疾病如糖尿病、腎病、痛風、嚴重胃病)者,需在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選擇食材和方劑。
5.食療不能替代醫療:嚴重氣血虧虛如重度貧血)、伴隨其他器質性疾病者,食養是重要的輔助手段,但絕不能替代必要的醫學診斷和治療。若症狀持續加重或複雜,務必及時就醫。
廚房裡,灶火溫暖,藥香氤氳。陶罐中的當歸黃芪烏雞湯正咕嘟作響,紅棗在粥中漸漸舒展。食物中蘊藏的古老智慧,就這樣被我們一勺一勺盛進碗裡。
說到底,氣血養護並非刻板公式,而是對日常生活的重新感知。它在你放下冰飲、捧起一碗溫粥的瞬間;在深夜關掉屏幕、沉入黑甜夢鄉的片刻;也在晨起迎著微風輕快行走的每一步裡。
身體自有記憶,你給予的每一分滋養,都會在時光裡沉澱為更綿長的力量。
喜歡日常養生常識請大家收藏:()日常養生常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