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蓮子、桂圓肉稍衝洗。如果用乾蓮子需提前浸泡。
3.所有材料除紅糖)放入鍋中,加水。
4.大火煮開轉小火,熬煮11.5小時至粥粘稠、米粒軟爛。
5.關火前加入紅糖攪拌融化。
食用:作為早餐或晚餐主食,溫熱食用。每周34次。腹脹者蓮子去芯,糯米量可減。
四、行氣活血食譜:疏通溫暖的“運輸通道”
此類食譜適合:手腳冰涼且容易發麻,身體某些部位有固定刺痛感,麵色晦暗或唇色偏暗,情緒易抑鬱或煩躁,舌質偏暗或有瘀點,女性可能伴有痛經、經血有塊。
1.玫瑰花山楂茶疏肝解鬱活血)
功效:行氣解鬱,活血散瘀,消食健胃。玫瑰花性溫,疏肝理氣解鬱;山楂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紅糖溫中補血活血。特彆適合因情緒不暢導致氣血瘀滯的手腳冰涼。
材料:乾玫瑰花蕾58朵,乾山楂片68片,紅糖適量根據口味),水500毫升。
做法:
1.將玫瑰花、山楂片放入茶壺或杯中。
2.衝入沸水,加蓋燜泡1015分鐘。
3.加入紅糖攪拌融化即可飲用。
食用:代茶頻飲,可反複衝泡。經前情緒不佳、壓力大時尤其適合。胃酸過多者山楂減量或慎用。
2.陳皮紅豆沙理氣健脾祛濕)
功效: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補血利水。陳皮年份越久越好)理氣調中,燥濕化痰,能促進脾胃運化和氣機通暢;紅豆健脾利濕補血。此方在補血的同時,側重理氣祛濕,打通氣血運行的“道路”。
材料:紅小豆100克,陳皮510克一片),冰糖適量,水足量。
做法:
1.紅小豆提前浸泡4小時以上或過夜。
2.陳皮洗淨,用溫水稍泡軟,刮去內囊白色部分減少苦味,理氣效果更佳)。
3.將泡好的紅豆、陳皮放入鍋中,加足量水。
4.大火燒開,轉小火煮約11.5小時,期間注意攪拌防止糊底,並視情況添水,直至紅豆完全軟爛開花。
5.撈出陳皮也可切碎保留),根據喜好用勺子壓碎部分豆子或保持顆粒感。
6.加入冰糖煮至融化即可。
食用:溫熱食用,作為甜品。每周23次。陰虛燥咳者陳皮用量宜少。
3.薑醋豬腳溫經活血養顏)
功效:溫經通脈,散瘀活血,滋陰補虛。生薑驅寒溫中;甜醋或黑醋)散瘀消積;豬腳富含膠原蛋白,滋陰補血。此方溫通之力強,尤其適合女性血瘀寒凝導致的手腳冰涼、痛經、麵色晦暗。
材料:豬前蹄1隻約700克),老薑200300克拍散或切片),甜醋或質量好的黑米醋)500毫升,紅糖片糖150200克,雞蛋68個煮熟剝殼),清水適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做法:
1.豬腳斬塊,焯水洗淨,瀝乾可用鍋乾炒至皮微黃,去油腥)。
2.老薑去皮拍鬆不怕辣可不去皮),用少量油在砂鍋中煸炒至微乾香。
3.將豬腳塊、煸炒過的薑放入大砂鍋,倒入整瓶甜醋黑醋,加入紅糖片糖。
4.大火燒開後,轉最小火慢燉1.52小時。
5.加入煮熟的剝殼雞蛋,繼續小火燉煮3060分鐘。關火後靜置過夜更入味),第二天再加熱煮沸即可食用。
食用:吃豬腳、雞蛋、薑,喝少許醋汁醋汁很濃,兌水喝或當蘸料)。每周1次,或經後食用。體質偏熱、有炎症、胃潰瘍者慎用。
五、日常小習慣,溫暖常相伴
食療是根本,結合良好的生活習慣,溫暖效果事半功倍:
1.避寒保暖是基礎:
關鍵部位防護:特彆注重腳踝、腰腹、後頸背部的保暖。穿長襪最好過腳踝)、高腰褲裙,避免露臍裝。冬天戴圍巾護住大椎穴低頭頸後最突出的骨頭下方)。
溫暖泡腳:每晚睡前用4045c熱水泡腳1520分鐘,水位最好沒過腳踝三陰交穴)。可加入艾葉、生薑、花椒等溫經散寒的草藥包。泡至身體微微出汗即可,擦乾後立刻穿上保暖襪子。
溫暖沐浴:洗澡水溫不宜過熱,時間不宜過長。可重點用溫熱水流衝淋後背尤其是腎俞、命門區域)和腳部。
2.溫和運動促循環:
規律是關鍵:選擇快走、慢跑、瑜伽、太極拳、八段錦等溫和有氧運動,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鐘。
隨時隨地動起來:避免久坐,每小時起身活動510分鐘。工作間隙可做手指操用力張開再握拳)、腳趾抓地、踮腳尖、原地踏步、轉動手腕腳踝等促進末梢循環的小動作。
3.情緒管理疏肝氣:
壓力大、情緒抑鬱是氣滯血瘀的重要誘因。學習調節情緒,通過傾訴、聽音樂、冥想、培養愛好、接觸大自然等方式疏解壓力,保持心情舒暢。肝氣條達,氣血運行才能順暢。
4.充足睡眠養氣血:
保證每晚78小時高質量睡眠。儘量在晚上11點子時)前入睡,此時是養肝血、藏腎精的最佳時機。氣血得以休養和生化,溫煦功能才能增強。
六、重要提醒與禁忌
1.個體差異大,辯證是關鍵:手腳冰涼的原因複雜,本文提供的食譜按大類劃分。效果不佳或症狀複雜如寒熱夾雜、虛實並見),強烈建議谘詢專業中醫師,進行個性化體質辨識和調理方案製定。
2.食材禁忌需留意:
陰虛內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者,慎用大量溫燥的薑、桂圓、羊肉、肉桂、辣椒等。
實熱證高熱、便秘、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者,忌用溫補食療。
孕婦食用需特彆謹慎:當歸、桂圓、山楂、紅花等活血食材在孕期尤其孕早期)需嚴格遵醫囑,避免自行大量食用。
特殊疾病患者如糖尿病、腎病、痛風、高血壓)需根據病情調整食譜如控製糖鹽、嘌呤、脂肪攝入)。
3.循序漸進,貴在堅持:食療養生非一朝一夕之功。選擇適合的食譜,規律食用,並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方能逐漸改善體質,讓溫暖由內而外自然生發。
4.關注身體信號:食用後感覺舒適、溫暖、精力改善是好的信號。若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便秘、失眠等“上火”症狀,或腹脹、腹瀉等不適,應暫停並反思是否食材過溫、過量或不對症。
手腳冰涼,不應是你秋冬季節的必然伴侶。那些看似頑固的寒意,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傾聽身體的需要。當歸生薑羊肉湯的醇厚、薑棗桂圓茶的清甜、黃芪烏雞湯的滋養、五紅湯的樸實、玫瑰花茶的芬芳……每一道食譜都是向身體傳遞溫暖的媒介。
小雅是一位常年在辦公室工作的編輯,每到深秋,她的手腳就像失去了溫度感知一般。嘗試了薑棗茶作為日常飲品後,她發現上午不再需要抱著暖水袋工作;堅持每周一次的五紅湯,讓她的臉色不再那麼蒼白;而每晚的泡腳時光,成了她最放鬆的睡前儀式。三個月後,她驚喜地發現,即使在沒有暖氣的初冬清晨,指尖也不再冰冷刺骨。這份溫暖,源於她對自己身體的溫柔關照。
真正的溫暖,並非來自厚重的棉衣,而是源於身體內部那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當你開始用溫和的飲食照料自己,當暖流終於可以自然抵達指尖腳尖,那份由內而生的溫暖感,會帶給你深秋寒冬裡最踏實的慰藉。
喜歡日常養生常識請大家收藏:()日常養生常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