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部,葉璿博士!立即組建‘黃羊角’科學探測組。你任組長,全權負責科研行動!”
“工程部,王磊!立刻啟用‘誇父iii’重型行星登陸艙!進行最高等級環境適應性緊急改裝:主結構支撐梁強化至理論極限,加裝三倍重力補償係統,升級維生循環係統冗餘度,配備超高壓環境專用防護外殼及劇毒氣體多重過濾單元。搭載兩台‘刑天探索者’型重型工程機甲,同樣進行環境適應性強化!”
“探測組任務:著陸於g7區域邊緣安全地帶,建立臨時前哨站‘觀察點零號’。行動核心原則:非接觸式觀察!使用遠程操控無人機及地麵機器人進行抵近偵察、環境采樣及生物信號捕捉。嚴禁任何主動接觸、挑釁或乾擾本土生物的行為!行動代號:‘解謎’!”
“所有人員記住,”關哲的目光掃過屏幕上麵色凝重的葉璿,“我們的目標是眼睛、耳朵和大腦!不是槍炮!保持絕對的謹慎、克製和專業!記錄下你們看到、聽到、分析到的一切!行動!”
經過工程部爭分奪秒、近乎極限的改裝,厚重的“誇父iii”登陸艙,如同一個包裹在多層複合裝甲、緩衝凝膠和強化支撐結構中的金屬巨卵,在三台“星塵”引擎狂暴的逆向噴射下,發出震耳欲聾的咆哮,艱難地對抗著“黃羊角b”行星那如同實質巨掌般的恐怖重力,緩緩降落在距離那片詭異“建築群”約五公裡的一處相對平坦的玄武岩台地上。下降過程異常緩慢,引擎噴射口噴出的等離子流在超高密度大氣中劇烈燃燒、膨脹,形成巨大的橘紅色火球,將下方翻滾的硫磺雲映照得如同煉獄。
艙體接觸地麵的瞬間,即使有最先進的磁流體和物理複合緩衝係統,依舊發出了令人牙酸的、仿佛金屬骨架瀕臨斷裂的巨大呻吟!整個艙室如同被無形的巨錘狠狠砸中,劇烈地震顫、搖晃,內部燈光瘋狂閃爍,固定物品發出碰撞的聲響。沉重的慣性將每個人都死死壓在緩衝座椅上,三倍重力帶來的壓迫感瞬間倍增,胸腔被擠壓得難以呼吸。
“呼……成功著陸!緩衝係統……有效!重力補償係統運轉正常,但……上帝啊,感覺像是背著三座山在移動!”駕駛員陳剛的聲音在內部通訊中響起,帶著沉重的喘息和努力壓抑的痛苦。僅僅是在座位上活動一下手指,都感到肌肉在哀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葉璿解開複雜的多點固定帶,小心翼翼地嘗試從座椅上站起。這個在地球上輕而易舉的動作,在艙內模擬地球重力的環境下這已是極限),都讓她感到全身肌肉纖維被拉伸、骨骼關節承受著額外的壓力,微微發酸。她走到高強度複合材料製成的多層觀察窗前,望向窗外。
這是一個光怪陸離、令人窒息的世界。
天空是永恒的、令人壓抑的深褐色,濃厚的硫磺雲層低垂得仿佛觸手可及,翻滾湧動,透出一種不祥的汙濁感。恒星的光芒穿透這厚重粘稠的“毯子”,隻剩下一種病態的、彌漫的橙黃色調,缺乏明確的陰影,讓視野中的一切都顯得模糊、缺乏層次,如同隔著一層沾滿油汙的毛玻璃。
空氣在二十倍大氣壓下呈現出一種近乎液態的粘稠質感,窗外一片死寂,聽不到風聲,隻有登陸艙維生係統低沉的嗡鳴和自己胸腔內沉重如鼓的心跳聲在頭盔內回蕩。遠處,那片依附在龐大岩壁上的深褐色“蜂巢城市”,在昏暗渾濁的光線下如同史前巨獸沉睡的巢穴,沉默、巨大、神秘,散發著難以言喻的壓迫感。
“啟動‘燭龍’地麵節點,掃描半徑十公裡,建立地形和生物活動熱圖。釋放‘遊隼’偵察無人機集群,模式:靜默懸浮觀測,光學迷彩待機。‘穿山甲’地麵采樣機器人準備就緒。”葉璿的聲音在探測組專用加密通訊頻道內響起,清晰而穩定,強行壓下初次踏入異星地獄的生理和心理不適。她迅速套上特製的輕便勘探服,其內部集成有微型重力補償裝置和額外的肌肉支撐結構,能略微緩解行動負擔。走向尾部氣密艙門時,她每一步都感覺異常沉重。
嗤——!隨著氣壓平衡的嘶鳴,厚重的艙門緩緩開啟。一股難以形容的、混合著濃烈硫磺如同億萬顆臭雞蛋同時破裂)、腐爛有機物和某種刺鼻金屬腥氣的滾燙氣流,如同實質的拳頭般狠狠撞在艙門內側!即使隔著勘探服的高級多層過濾係統,那股極端惡劣的味道似乎也能滲透進來,刺激著鼻腔和喉嚨。
葉璿深吸一口氣過濾後的空氣帶著淡淡的化學試劑味道),毅然踏上了“黃羊角b”那鐵鏽色的、異常堅硬致密的地表。勘探靴踩在布滿細微結晶的岩石上,發出沉悶的“哢噠”聲,隻留下極其淺淡的痕跡。三倍重力的恐怖威力瞬間毫無保留地作用全身!每一次抬腿都如同在深水泥潭中跋涉,需要調動額外的肌肉力量,這還是有機械助力的情況下;每一次落腳都帶著沉重的慣性,仿佛要將腳掌釘入岩石。肺部的每一次呼吸都變得更為費力,空氣似乎也有了重量。
“‘遊隼’集群已升空,光學迷彩啟動,靜默懸浮模式開啟……就位!開始傳輸實時畫麵!”技術員的聲音帶著一絲緊張和興奮傳來。
葉璿頭盔內的麵罩顯示屏上,瞬間分割出數十個來自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無人機的實時視角窗口。高倍變焦鏡頭穿透渾濁如湯的空氣,將數公裡外“蜂巢城市”的細節清晰地拉近到眼前。
那是由無數大小不一、但結構規整的六邊形或抗壓拱形“單元”堆疊、連接、嵌套而成的巨大複合體。主體材質是一種深褐近黑的物質,表麵光滑致密,反射著微弱的光澤,根據“燭龍”同步傳回的高光譜分析,正是高度礦化、晶體化的矽基幾丁質生物材料,其硬度和抗壓強度遠超已知任何蟲族單位的外骨骼,堪比某些特種合金。
在這些強韌的生物材料骨架之間,巧妙地鑲嵌、粘合著從附近開采來的沉重玄武岩塊,作為主要的承重支柱和抗衝擊屏障。整個“城市”如同一個緊貼在幾乎垂直岩壁上的巨大有機無機混合浮雕,結構呈現出驚人的流線型和完美的力學拱形,沒有任何突兀的棱角,顯然是為了最大化分散那無處不在的恐怖重壓。無數大小不一的孔洞遍布表麵,如同蜂巢的入口,深邃而神秘。
就在其中一個較大的、位於中層區域的拱形入口附近,一架“遊隼”的高清鏡頭捕捉到了目標——真正的本土居民!
它們的體型遠比葉璿認知中的任何蟲族要小得多。最大的個體目測也隻有地球上的大型犬大小約一米長),最小的則隻有巴掌大。形態各異,但主體結構仍能勉強看出與撕裂者、工蜂等同源的幾丁質外骨骼特征——分節的身體結構,多節的附肢。
隻是,億萬年的超重環境塑造,讓它們的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身體普遍變得極其敦實、低矮,幾乎緊貼地麵,重心極低;節肢粗短而有力,如同岩石打造的柱子,末端演化成適合在岩石表麵攀爬、挖掘或抓握的厚重角質結構,有的像鏟子,有的像鑿子,有的像鉗子。
體表的甲殼不再是戰場上那種幽綠或暗紅的侵略性色澤,而是呈現出與周圍鐵鏽色岩石環境完美融合的深灰、鐵鏽紅或斑駁的棕黑色,厚重無比,表麵布滿了細微的劃痕、撞擊凹坑和礦物沉積物,仿佛披掛著曆經無數歲月磨礪的岩石鎧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最令葉璿和整個探測組屏息凝神、幾乎忘記了呼吸和重力壓迫的,是它們的行為!
畫麵一:幾隻體型中等、甲殼呈現深灰色的蟲族個體葉璿迅速在心中賦予代號:工甲蟲),正聚集在岩壁下一處散發著微弱蒸汽和硫磺氣味的裂縫旁。
它們並非用蠻力或生物酸液挖掘,而是……使用工具!它們粗短卻異常靈活的前肢末端,靈巧地抓握著一些東西:有的是邊緣被打磨得異常鋒利的、厚重的黑色燧石片石刀),有的是用某種堅韌的、類似深紫色藤蔓的植物纖維牢牢捆紮著沉重玄武岩石塊製成的簡易石錘,甚至還有用彎曲的幾丁質甲殼碎片和纖維巧妙編織、粘合成的、類似長柄勺子的容器!
它們分工明確:有的用石刀小心地刮取裂縫邊緣凝結的、閃爍著金屬光澤的硫磺晶體;有的用石錘沉穩而精準地敲碎較大的含硫岩塊;還有的則用“勺子”將碎塊和珍貴的硫磺晶體舀起,小心翼翼地倒入身後背負的、由更大更厚甲殼特化而成的“背簍”中。
動作雖然因重力而顯得緩慢、沉重,卻異常沉穩、精準,帶著一種原始而高效的協調性,沒有一絲混亂。
“工具……它們真的在製造和使用工具!”地質學家陳冰的聲音充滿了震撼,幾乎失聲,通過通訊頻道傳入每個人的耳朵。這簡單的觀察,瞬間擊碎了人類對蟲族“純粹生物兵器”的固有認知。
“看那邊!左上第三個窗口!”另一位生物學家張瀾急促地提醒道。鏡頭切換。幾隻體型更小、甲殼顏色更淺、帶著些許未成熟柔軟感的蟲族個體代號:幼甲蟲),正圍著一小片匍匐在地的、散發著微弱幽藍色磷光的深紫色苔蘚狀植物代號:熒光地衣)。
它們沒有像蝗蟲過境般直接啃食,而是用細小的前肢末端的精巧抓握結構,小心翼翼地采摘下苔蘚的肥厚“葉片”,堆放到旁邊一塊相對平整的石板上。其中一隻幼體甚至嘗試著將兩片“葉子”疊在一起,用前肢笨拙地摩擦著,似乎在探索某種物理現象生熱?發光?),其行為模式透露出一種超越純粹進食本能的好奇心!
更遠處,在一處相對平坦的、被幾塊巨大岩石半包圍形成的天然“小廣場”上,幾隻體型最為壯碩、甲殼厚重如坦克裝甲板、頭部生有巨大鈍角狀撞角的蟲族代號:巨盾蟲),正緩慢而堅定地移動著。
它們並非在進行警戒或巡邏,而是在……協作搬運!它們用粗壯如石柱的肢體和頭部特化的巨大撞角,合力抵住一塊需要數人合抱的巨型玄武岩石塊,發出低沉而有力的摩擦聲,將其一點點地滾動、推向一處正在“建設”中的蜂巢結構底部,顯然是為新的地基或支撐牆增添材料。
旁邊,幾隻工甲蟲正用它們自製的石錘和一種從孔洞中分泌出來的、粘稠並混合了礦物粉末的深褐色“生物泥漿”,熟練地將一些較小的石塊粘合、填充到主體結構的縫隙中,動作精準而高效。
“分工……協作……製造和使用工具……甚至……可能存在初步的、超越純粹遺傳本能的‘學習’和‘探索’行為?”葉璿喃喃自語,聲音因激動和認知顛覆而微微發顫。她感覺自己這些年建立起來的、基於星盟無數次慘烈戰鬥經驗的蟲族認知體係,基於地球這段時間不斷的戰鬥所得到的蟲族知識,正在眼前這片昏暗的岩壁上轟然崩塌、瓦解,一個全新的、不可思議的圖景正在廢墟上重構。
這哪裡是隻知道毀滅、吞噬、同化一切的宇宙蝗蟲?這分明是一個在極端嚴酷的地獄熔爐中掙紮求存、曆經億萬年殘酷篩選、並頑強演化出獨特智慧和協作文明的……生命奇跡!一個被重力鎖死的、沉默的文明雛形!
喜歡弦!正物質宇宙:跨越請大家收藏:()弦!正物質宇宙:跨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