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3年,地球,“昆侖之心”基地
“昆侖之心”基地深處,孔方佳的專屬辦公室內,時間仿佛被高強度合金包裹,凝滯而沉重。全息工作台上,楊天擇博士勾勒出的那些關於“意識載體”、“高維信息場”、“不同牧羊人”的大膽線條尚未完全消散,如同懸浮在空氣中的思維幽靈,無聲地訴說著一個遠超當前戰爭維度的、令人心悸的宇宙真相。
楊天擇本人已經離開了。這位年輕的博士在闡述完所有驚世駭俗的猜想後,似乎耗儘了心力,臉上興奮的紅潮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入思考後的疲憊與茫然。
他離去時的腳步有些虛浮,仿佛剛才那場頭腦風暴抽空了他的精氣神,但那雙藏在鏡片後的眼睛,卻比來時更加明亮,燃燒著一種被點燃的、對終極奧秘的純粹求知欲。
孔方佳親自將他送到門口,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沒有多言,但眼神中的認可與重托已不言而喻——這份超越時代的思考,需要被保護,更需要被深入挖掘。
門無聲滑閉,將外界的喧囂徹底隔絕。
辦公室裡隻剩下孔方佳和李豔兩人。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極致的寂靜,隻有環境循環係統低沉的嗡鳴,以及彼此清晰可聞的呼吸聲。全息星圖在牆上緩緩旋轉,銀河的旋臂如同冰冷的珠寶帶,那些閃爍的光點代表著無數文明與戰場,此刻卻顯得如此……渺小和表層。
李豔沒有打擾孔方佳。她看到丈夫緩緩走回工作台前,卻沒有坐下,而是背對著她,佇立在巨大的舷窗前。窗外是模擬出的地球夜景,繁華的城市光帶如同流動的星河,但這熟悉的景象此刻似乎也無法帶來絲毫慰藉。他的背影挺拔如鬆,穿著玄黑色元帥常服的肩背線條透著一股沉重的壓力感,仿佛承載著整個文明的重量。
她悄然走到一旁,為自己和他各倒了一杯清水——沒有用茶或咖啡,此刻任何額外的刺激似乎都是多餘的。她將水杯輕輕放在他手邊的台麵上,他沒有回頭,隻是極其輕微地點了下頭,表示知曉。
李豔默默地退到一旁的沙發上坐下,目光落在孔方佳的背影上,沒有開口。她了解他,深知當他的思維進入這種極度沉浸的狀態時,任何打擾都是低效甚至有害的。他需要絕對安靜的空間,去消化那海嘯般湧來的信息,去梳理那紛亂如麻的可能性,去找到那條隱藏在無數危機下的、或許唯一可行的路徑。
她自己也沉浸在巨大的震撼和思索中。楊天擇的猜想雖然大膽,卻有著驚人的解釋力,將許多看似不相關的線索串聯了起來。如果高維乾預真的存在,並且存在不同傾向的勢力,那麼地球文明乃至整個碳基世界的處境,比麵對“播種者”時還要複雜和危險萬倍。
這不再是單純的戰爭,而更像是一場……在未知巨獸注視下的、絕望而又必須前行的生存遊戲。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辦公室內靜得可怕。
孔方佳始終一動不動,如同化作了舷窗的一部分,他的身體緊貼著冰冷的窗框,目光穿透玻璃,凝視著外麵。隻有他偶爾極其輕微調整的重心,肩膀微微起伏或指尖無意識地顫動,顯示著他並非雕像,而是正處於一場激烈無比的內心風暴中。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被無形的絲線牽引,拉鋸在沉靜與爆發之間。
他的大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運轉著,無數信息碎片、理論模型、戰略選項、風險評估如同超新星爆發般碰撞、組合、湮滅。神經元間電光火石般的連接編織出複雜的思維網絡,每一個微小的火花都代表著一種可能的方案或致命的漏洞。
量子計算般的推演在意識深處飛速迭代,過去的研究數據、曆史案例、甚至哲學悖論都被卷入這場風暴,試圖在混沌中尋找秩序。
“‘特征弦’……已被記錄……”這幾個字如同冰錐,反複刺擊著他的神經,每一次回想都帶來一陣刺骨的寒意。被動等待“關注”和“校準”降臨?絕無可能。
地球文明的命運絕不能交由未知的、意圖難測的高維存在來裁決,那無異於將整個種族的未來置於深淵邊緣,任由外力擺布。人類的曆史證明,等待隻會換來奴役或滅絕。
但主動反擊?拿什麼反擊?連對方的存在形式、乾預機製、目的都隻是基於猜想的模糊輪廓,像一團難以捉摸的星雲。
現有的“弦球之眼”雖然取得了突破,但更像一個嬰兒第一次睜眼模糊地看到了世界,遠談不上理解和互動,反而因為這次“睜眼”引來了不必要的注意。任何攻擊嘗試都可能被視為挑釁,觸發不可控的連鎖反應,將人類推入更深的危機。
隱藏?如何隱藏一個文明級的“特征”?這涉及到的可能是整個文明意識活動、科技樹走向、能量運用模式的根本性改變,談何容易?
而且,一味隱藏是否意味著放棄進化,最終淪為溫順的“家畜”?就像圈養的牲畜,失去探索宇宙的勇氣,在安逸中走向平庸的消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偽裝?向哪個方向偽裝?迎合所謂的“溫順派”高維意誌?還是偽裝得更具攻擊性以迎合“收割派”?這同樣風險巨大,且缺乏信息支持。
如果誤判對方的派係,偽裝成順從可能引來更嚴苛的監視,而偽裝成威脅則可能激怒強大的存在,導致先發製人的打擊。沒有可靠的情報,任何偽裝都像在黑暗中擲骰子,賭注是整個文明的存亡。
溝通?向誰溝通?如何確保溝通本身不引來更大的災難?刀鋒女王傳來的信息更像是一種單向的、不容置疑的警告,而非邀請對話。
嘗試建立聯係可能暴露人類的弱點,或被視為軟弱可欺的信號,引來進一步的乾預。溝通的渠道本身就可能成為高維意誌的陷阱,讓人類在無知中自投羅網。
一個個方案被提出,又在內心被混亂的邏輯審查和風險模擬否決。思維的弦被越繃越緊,壓力幾乎化為實質,壓迫著他的太陽穴,使每一次心跳都沉重如鼓。絕望感如潮水般湧來,幾乎要淹沒他的理智,但他強迫自己保持清醒,在絕境中尋找一線生機。
就在這種極致的思考困境中,一個念頭如同黑暗中迸發的火花,驟然閃現——來而不往非禮也!這個古老的智慧像一道閃電劈開混沌,瞬間照亮了所有迷霧。
既然無法避免被觀察,那為何不能……反向觀察?這個念頭一出現,就如同野火般瞬間席卷了他的思維!是啊!為什麼一定要處於被動窺探和被審視的地位?為什麼不能想辦法,去觀察那些“觀察者”?去理解它們“觀察”的方式、留下的痕跡、甚至……它們之間的差異?
比如,分析“特征弦”記錄背後的模式,或追蹤高維乾預的蛛絲馬跡,這不僅能獲取情報,還能揭示敵人的弱點,為反擊或談判奠定基礎。一股新的希望如岩漿般噴湧,驅散了之前的壓抑,讓他的瞳孔微微收縮,嘴角勾起一絲決然的弧線。
高維存在的“觀察”行為本身,難道就不會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嗎?就像“弦球之眼”運作時擾動量子背景的微妙場域,產生微弱但特征性的輻射漣漪一樣,更高層麵的“觀察”行為,必然也會對宇宙的底層信息背景——即那些構成時空基石的弦振動和量子泡沫——造成某種程度的、極其微妙但或許可探測的乾涉效應!這種乾涉類似於在平靜湖麵投下石子,波紋雖小卻攜帶了源頭的信息特征。
如果能捕捉到這種“乾涉痕跡”,通過先進算法分析其模式頻譜,不就能反過來推斷出“觀察者”的某些內在特性嗎?比如它們的“關注點”——聚焦於特定星係或文明事件、“觀察頻率”——是周期性掃描還是隨機觸發、“介入強度”——從輕微校準到強力乾預,甚至不同“觀察者”之間的“風格”差異,比如某些存在偏好宏觀調控,而另一些則精於微觀調整?
這個想法讓孔方佳瞬間激動起來,血液流速似乎都加快了少許,仿佛一股電流貫穿全身,點燃了他作為科學家的探索本能。但緊隨而來的,是巨大的技術難題和潛在風險,如同高牆般橫亙在眼前。
如何實現這種反向觀察?現有的“弦球之眼”原型機功率和精度都遠遠不夠。它更像一個靈敏度極低的顯微鏡,勉強能看到細菌級彆的量子擾動,卻想去觀察顯微鏡本身的設計師和操作員——那些操控高維法則的存在?簡直是天方夜譚,無異於用石器時代的工具去解碼現代計算機的代碼。
必須開發新一代的觀測設備!一個規模更大、精度更高、專門設計用於捕捉和解析高維觀察行為所引發的次級效應和背景漣漪的超級陣列!
這個陣列不能是單點的,必須是分布式的,跨越巨大的空間尺度,甚至可能需要在引力異常點——如黑洞邊緣或中子星附近——以及空間褶皺區等特殊位置部署節點,形成一個巨大的“監聽網絡”。
就像地球上用來監聽宇宙深處曲速引擎跳躍所引發的空間漣漪的傳感器網,但其目標並非空間漣漪,而是時空結構本身更深層次的、由高維意識活動引發的信息渦流和弦背景畸變——這些畸變可能以亞原子級彆的能量波動形式存在。
如何讓高維存在“觀察”,又不引起它們的過度警覺?這是一個更棘手的問題。你不能跑到彆人家門口拿著高倍望遠鏡窺探,還指望彆人發現不了——那隻會招致毀滅性反製。必須找到一個方法,讓它們的“觀察”行為自然發生,甚至是被迫發生,從而讓我們的“監聽陣列”有機會在後台安靜地記錄數據,如同獵人設下陷阱等待獵物自行觸發。
需要一個足夠分量的誘餌!一個能必然引發高維存在,特彆是那個疑似“收割派”的“最高意誌”強烈關注甚至直接乾預的事件——這個事件必須涉及它們核心利益,動搖其戰略布局。什麼事件能具有如此分量?……戰爭!大規模的戰略級戰爭!尤其是涉及它們親手投放的“鯰魚”——矽基文明生死存亡的戰爭,因為矽基力量作為工具,其崩潰會暴露高維乾預的脆弱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孔方佳緊閉的雙眼猛地睜開!深邃的眼眸中爆射出如同超新星爆發般的銳利光芒,之前的疲憊和凝重被一種極度專注的、近乎冷酷的決斷力所取代,仿佛整個宇宙的權重都壓在了他的肩上。
讓黑塔帝國進攻大犬座矮星係!就是這裡!大犬座矮星係是“淨蝕者”的老巢,是“播種者”矽基力量在銀河係內最後的堡壘,極有可能是“最高意誌”直接關注甚至賦能的重點區域——它如同高維存在在低維宇宙的錨點,任何擾動都會牽動它們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