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4年,“昆侖之心”基地,“四號研究所”核心大廳。
時間在這裡失去了日常的意義,隻有全息屏幕上不斷刷新的數據流和能量圖譜,標記著研究的進程。
中央的“弦球之眼”ii型裝置及其新晉搭檔“弦球之手”,在低沉的嗡鳴中持續運轉,其表麵流轉的幽光如同智慧生物思考時的神經電信號,明滅不定,卻又遵循著某種深奧的內在邏輯。
四周,沉浸在工作台中的研究員們,麵容上的疲憊難以掩飾,但眼神卻如同經過千錘百煉的星辰,愈發銳利和專注。
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記不清多久沒有離開過這地下深處的聖殿,咖啡因和營養液維持著生理機能,而對真理的渴求與文明存續的責任感,則燃燒著他們的精神。
王海峰博士坐鎮中央控製台,如同一尊風化的石像,隻有偶爾飛速敲擊指令的手指和眼中爆發的精光,顯示著他大腦正以何等驚人的速度處理著海量信息。
李豔博士則更像一位在精密儀器間翩躚的舞者,她的指尖劃過一個個懸浮的數據麵板,時而凝神沉思,時而與團隊成員快速交流,將生物學的敏銳直覺與物理學的嚴謹模型完美結合。
突破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無數次失敗的灰燼中,零星迸發出的、卻足以照亮前路的火花。
通過對“夜鶯三號”傳回的、海量的實戰乾擾數據與“遊弋之耳”網絡捕獲的原始高維擾動信息進行超算級彆的深度關聯分析。
這一過程耗費了“四號研究所”精英們數月的不懈努力,他們利用先進的量子計算集群反複迭代模型,逐漸剝離了高維信息那神秘而混亂的外殼,窺見了一絲其運作的內在機製。
這並非簡單的能量傳遞或指令編碼,而是一種……更為精巧、更令人悚然的“意識生態”層麵的滲透,仿佛無形的觸手悄然侵入心智的底層結構。
一次關鍵的數據洞察會議由李豔主持,她站在巨大的環形全息屏幕前,周圍環繞著研究所的核心成員們。
屏幕上,無數光點和線條交織變幻,構成一幅複雜得令人頭暈目眩的星雲圖,其動態流動映射著實時戰場數據的微妙變化。
每一個光點代表一次被捕捉到的高維微擾動,而線條則通過色彩梯度顯示它們與低維世界特定事件或個體的關聯強度,從微弱的藍色到熾熱的紅色,清晰地勾勒出影響力的層次。
“看這裡,g7模式,我們成功乾擾過的,主要關聯叛軍‘毒蠍’集群的戰術效能提升。”李豔的聲音清晰而冷靜,她靈巧地操縱著控製麵板,將一團密集的光點群高亮顯示,
其光芒瞬間照亮了整個會議室,“但進一步分析其次級波動和影響擴散模式,我們發現,它的首要作用點,並非艦船係統本身,也並非直接提升所有駕駛員的技能,而是繞過硬件,直指生物層麵的脆弱環節。”
她將圖像放大,聚焦到幾個異常明亮的“節點”光點上,這些節點如同恒星般耀眼,旁邊迅速彈出複雜的生物信號頻譜和神經活動模擬圖,展示出腦電波模式的細微振蕩。
“這些節點,對應的是‘毒蠍’集群中的幾名王牌駕駛員和一名戰術協調官,他們的神經特征在數據庫中已被精準識彆。
g7模式的能量,首先‘共振’了他們的‘特征弦’,放大了他們在關鍵時刻的專注力、風險偏好和戰場直覺,使其在高壓環境中爆發出超常的決策能力。”
她切換畫麵,展示出另一組數據,包括時間序列圖表和社交網絡映射:“然後,通過艦隊內部通訊、戰術數據鏈共享、甚至僅僅是同僚間目睹其‘出色表現’而產生的欽佩與模仿心理,
這種被強化的‘狀態’如同病毒般,在小範圍內擴散,無形中提升了整個小隊的協作效率和攻擊性。這就是……‘近朱者赤’效應在戰場上的高維放大版!
一個微小的個體影響,能通過群體心理的漣漪,在毫秒級時間內重塑戰局。”李豔的演示結束時,屏幕上的星雲圖緩緩收縮,留下沉思的餘韻。
會議室裡響起一陣壓抑的驚歎和議論聲。一位年輕的數據科學家脫口而出:“所以……高維力量其實是在……‘賦能’關鍵個體,然後利用人類社會的‘榜樣效應’和‘從眾心理’,來實現群體層麵的影響?”
“正是如此!”王海峰博士的聲音接過話頭,他眼中閃爍著發現真理的激動光芒,“再看這個,代號‘暗流’的擾動模式,它與叛軍後方資源調度效率的異常提升有關。”
他調出另一組分析圖,屏幕上閃爍著複雜的動態數據流和節點網絡,指著幾個高亮區域說:“我們追蹤發現,它並非直接告訴後勤官該如何分配資源,而是通過極其精密的心理暗示機製,微妙地影響了某幾個關鍵節點官員的‘潛意識’。
具體來說,它會在他們的決策過程中植入細微的認知偏差,讓他們在評估方案時,對某些看似冒險實則高效的方案產生‘莫名的好感’和‘信心’,同時略微降低了他們對風險的感知,仿佛這些想法是他們自己自然產生的靈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種影響同樣會通過會議上的發言、報告中的傾向性,甚至是日常交流中的微妙語氣變化,影響其同僚和上級,最終使得整個後勤係統在‘無人明確指令’的情況下,自主地向更高效、更激進的方向傾斜!
這利用了組織內部的‘情緒感染’和‘群體決策’特性,就像一場無聲的浪潮,從個體蔓延到群體,悄然重塑了決策鏈條的每一個環節。”
李豔補充道,語氣愈發凝重,雙手交叉在胸前,眉頭緊鎖:“而且,高維力量似乎極其精通‘蝴蝶效應’,它們的手法簡直無孔不入。它們不需要大規模地控製所有人;那樣太顯眼,容易暴露。
有時,隻需要在關鍵時刻,對一個處於關鍵位置的個體,進行一次極其微弱但精準的‘特征弦’撥動——比如在潛意識層麵植入一個微小的情感觸發器——就可能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擴散開來。”
她展示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因果推演模型,屏幕上旋轉著多維時間線和概率網絡,每個節點都標注著事件和情感變量:“例如,讓一位本就猶豫不決的指揮官,在決定性戰役前夜,因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噩夢’或‘突如其來的不安’而傾向於選擇保守策略,導致整個戰局轉向防禦模式;
或者讓一位情報分析員,對某個看似不起眼的異常數據產生‘過度的關注’,從而提前發現了帝國的埋伏,避免了毀滅性的陷阱。這些微小的改變,都足以左右戰局,甚至改寫文明的命運,因為每一個決策點都是精心選定的杠杆點。”
會議室陷入了短暫的寂靜,空氣中彌漫著沉重的呼吸聲和投影儀的低鳴。所有人都被這個推導出的真相所震撼,幾位研究員交換著驚愕的眼神,有人下意識地握緊了拳頭。
高維乾預的方式,比他們想象中最可怕的情況,更加詭異、更加難以防範——它不強行控製,而是引導和放大文明自身固有的心理和社會特性,讓文明“自己走向”它們預設的方向,仿佛在玩一場無形的棋盤遊戲。
“這簡直……就像最高明的催眠師……”一位心理學家背景的研究員喃喃道,聲音低沉而顫抖,手指輕輕敲擊桌麵,“它不取代你的意誌,而是引導你的潛意識,讓你覺得那一切都是你自己做出的決定,連反抗的念頭都無從生起,因為你根本意識不到自己被操縱的痕跡。”
孔方佳的聲音通過加密通訊接入,他顯然一直在遠程參與會議:“所以,防禦的重點,必須從單純的戰場乾擾,轉向對‘特征弦’本身的保護。我們必須為文明的意識,穿上防護服。”
最高指令由中央科學委員會緊急下達,“四號研究所”的研究重心因此再次調整,旨在應對日益嚴峻的高維威脅。
基於對高維滲透機製的新理解,特彆是從近期量子糾纏實驗中獲得的突破性數據,兩大並行項目被提升至最高優先級:“行星級弦信息屏障係統”代號“守護者”)旨在保護整個地球免受外來乾預,而“個體特征弦防護終端”代號“衛士”)則專注於為關鍵個體提供實時防護。
理論構建的挑戰空前巨大,因為防護並非簡單的屏蔽所有外部信息,那等同於將文明與宇宙徹底隔離,不僅會切斷與星際文明的正常交流,還會阻斷人類對高維知識的持續學習和進化。
關鍵在於發展出高效的“識彆”與“選擇性過濾”機製,確保隻攔截惡意乾預,同時允許有益信息自由流動。
以王海峰為首的物理學家團隊,肩負起攻克“識彆”難關的重任。
他們需要為“守護者”和“衛士”設計出能夠實時監測周圍時空背景弦振動,並從中精準識彆出那些具有“高維乾預特征”的異常波動模式的算法。
這包括應對弦振動的複雜非線性特性,以及處理來自多維度的乾擾噪聲。
這需要建立極其龐大和精細的“高維信息特征庫”,整合曆史入侵事件數據和模擬預測結果,並設計出能夠進行瞬時模式匹配和威脅等級評估的量子神經網絡,該網絡需具備自我優化能力以應對未知威脅。團隊正夜以繼日地工作,目標是在未來季度內完成初步原型測試。
“難度在於,高維信息的‘語法’並非固定,它似乎在不斷微調和發展,”王海峰在一次技術攻堅會上,指著屏幕上那些不斷變化的波動模式,眉頭緊鎖,
“就像一種擁有學習能力的病毒,總是在試圖變異以繞過防禦。我們的算法必須也具備一定的自適應和學習能力,但不能被對方的模式帶偏,核心必須錨定在保護碳基文明利益這一根本原則上。”
爭論異常激烈。有年輕研究員提出采用激進的“模糊識彆”加“過度攔截”策略,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但李豔堅決反對:“不行!過度攔截會嚴重乾擾正常的量子通訊、精密科研實驗,甚至可能影響行星級彆的氣候調節係統和生態平衡!這無異於因噎廢食。我們必須追求精準,就像最先進的免疫係統,隻攻擊特定的病原體,而不傷及健康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