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玉的助攻下,蘇潤的最後一道題【□】,再次引來眾人矚目。
蘇潤沒寫破題方法,但秦鑲揪著他,讓他解說:
“子淵,你這題,可是出自《周易·坤卦》?”
古策等人同樣目帶期待地看著他。
蘇潤拗不過眾人好意,隻得清清嗓子,張嘴了:
“正是,天圓地方,自古便有。”
“《周易》言:乾為天、為圓,坤為地、為方。”
“《周易·坤卦》又言: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即以方塊喻地道之德,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此外,這方塊還可以看作是矩,《孟子·離婁上》不是說了嗎?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而且《禮記·深衣》還有‘袂圓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之言,從此處破題亦可。”
“亦或者從《尚書·洪範》的無偏無黨,象征無為而治,再或者從《禮記·禮器》中的大圭不琢,大羹不和,比喻至德等等,都可以。”
蘇潤舉了一大堆例子,最後直接揭露這題的深意:
“這道題說白了,就是解開考生禁錮,讓他們隨心所欲地去作文章。”
“如此,我們才能從字裡行間,讀到考生的想法。”
“我們不設定狹窄的範圍和標準答案,也就無形中提高了考生寫文章的上限,他們可以儘情發揮所長,這又有何不可?”
千人千麵。
不同考生看到這方框,自然會有不同的選題方向。
閱卷官們再從這些奇思中,窺探到考生的學識、性格、抱負……
朝廷每年花這麼多銀子辦科舉,為的就是挑選良才,自然得讓這些錢花得值才行,蘇潤心想。
這種開放性題目和前麵那道拆字題一樣,雖然是蘇潤新提出的類型,但卻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評。
隻有梁玉另辟蹊徑的誇了句:
“前麵圓,後麵方,這兩道題出現在一份試卷上,肯定不少考生前麵答天圓,後麵答地方。”
“殊不知,他們這麼答,正好落入子淵的圈套!再也不可能破出前麵那道拆字題!”
“子淵定是天下第一聰明人,區區兩個圖就把全部考生給算計進去了!”
考場上,最悲哀的事情,不是我答錯了,而是我本可以答對!
無巧不成書。
蘇潤本來還沒留意到這點,但梁玉這麼一提醒,才後知後覺。
但秦鑲卻接話道:
“要是這樣,隻能說那些考生被帶偏是應該的。”
“又不是後羿射日,五個圓和一個方塊,怎麼往天圓地方上硬圓?”
在他眼裡,這不算是誤導,能解出的早就解出來了。
隻有解不出來的,才會拿天圓地方糊弄兩道題,以免曳白。
從某種程度上講,蘇潤這隻能算是把考生的上下限距離拉近了而已。
梁·學渣·玉,一看秦鑲那恨鐵不成鋼的表情,就趕忙往一邊躲,免得誤傷。
張明哲熟練地問:
“那蘇駙馬這方塊,就作為經義題最後一道了?”
“讚成!”眾人異口同聲。
接下來,眾人按照老規矩選擇前三道題目。
由於蘇潤已經被取中了兩道經義題,為了保證科舉公平,眾人默契的先選擇其他人出的考題。
第一道最簡單的,選擇了梁玉出的【龍戰於野鴻雁於飛】。
這道題,跟蘇潤的第一道一樣,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截搭題。
前四個字出自《周易·坤卦》:龍戰於野,其血玄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