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老爺子鄭重的說道,
“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對於作戰計劃實在是太過於樂觀。
我首先談談我負責的後勤方麵,“禮拜攻勢”瓶頸一直在掐著我軍的脖子,
我方後勤保障能力,糧食,彈藥、醫藥無法支持長時間、遠距離的連續進攻。
這是製約我軍作戰能力的核心問題。”
“三七線舉步維艱,三八線遊刃有餘!”
鄭大龍和蘇玉都露出了認同的表情,老爺子這說法比較靠譜,吃虧的戰鬥他們也不想打。
要用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利益,他們必須要為自己部下負責。
隨後,薑老爺子還提出,
“我去部隊考察過了,除了第2兵團以外,咱們在朝鮮的大部分部隊對機械化部隊都有很嚴重的認知不足。
嚴重的低估了對方的能力,過於積極樂觀,
對美軍機械化部隊的反撲速度和規模估計不足,轉移計劃不夠周密,很多部隊還是按照國內的思想來對付美軍部隊。”
“還有一些同誌覺得我們對付的隻不過是加強版本的國軍而已,要是抱著這種思想作戰,遲早要吃大虧!
同誌們啊,我們不能被勝利給蒙蔽了雙眼,我們現在對付的是這個星球最強大的軍隊,再怎麼小心謹慎都不為過。
四萬多將士的犧牲,難道還不能打醒咱們,是不是得再付出八萬,甚至更多的犧牲……才能讓咱們改變思路。”
一語驚醒夢中人,不少指揮員突然驚醒,對啊!
美軍真的有這麼好打嗎?真的像報紙上那麼宣傳的容易嗎?
戰略上可以藐視敵人,但是戰術上必須重視敵人。
在薑老爺子的乾預下,第5次戰役由殲滅敵軍重兵集團,改換成了另一種戰術!
此後,誌願軍徹底放棄了大規模運動戰的模式。
轉而采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開始大規模構築以坑道為骨乾的堅固防禦體係,戰爭進入陣地戰階段。
……
麵對誌願軍的沉默,做不住的有兩批人,一邊是聯合國軍這邊,另一邊則是北朝鮮這邊。
小李子的眉頭皺成一團,外交攻勢也失敗了,現在他想采取的磁性戰術,也被對方的無招勝有招給化解。
如果不能利用後勤來打擊敵人,那麼戰鬥會拖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沒辦法,這時候該小弟們登場了!
大召喚術,聯合國軍這被派出了以韓軍為主力開始試探性進攻。
並且,他們帶來了16國小弟,總得甩出去用一下不是?
想得到我們大美國的援助,你得出工又出力呀!
於是,大量的仆從國部隊開始閃亮登場。
澳大利亞營營長格林中校用望遠鏡觀察誌願軍陣地,對身旁記者誇口:
“中國人隻會挖坑道?
我的士兵在新幾內亞用刺刀捅穿過日軍膽囊——今天要讓黃種人重溫被白刃支配的恐懼!”
他們確實是有牛逼的本錢,澳大利亞在二戰的時候還真弄死了不少小鬼子。
他手下1000餘名士兵大多參加過二戰太平洋戰爭,作戰經驗豐富。
不少老兵都非常猖狂,這支部隊最大的本事就是拚刺刀,就連美軍都拚不過他們。
此時,還有澳大利亞二戰老兵得意洋洋的正用刺刀挑著罐頭狂笑:
“一小時拿下山頭,晚上用中國大米煮咖喱!”
在他們看來,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一次拚刺刀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再拚一次。
澳大利亞是稱霸刀戰,那個時候,隻要一出手,整個世界都會顫三聲,不論打擊誰都會降低其戰鬥力。
1945年日本投降,將20萬日本士兵砍得隻剩下1萬人。
在第一次入朝戰役中,與朝鮮人民軍互相拚刺刀。
敵我傷亡比例達到了1501,一個人竟能對抗150人,就像砍菜一樣輕鬆。
為了響應聯合國軍的號召,澳大利亞成為了美軍的金牌打手。
選拔出全國的精銳,人數多達2200名,數量足足可以組成兩個步兵營和三艘驅逐艦。
更為厲害的是,他們還有兩個空軍中隊,陣容之豪華,在16個參戰國中排名第五。
要知道,當時澳大利亞的人口僅有820萬,正規軍規模也隻有9萬。
然而,為了遠涉重洋參與朝鮮戰爭他們毫不保留,將家底全都傾注其中。
甚至還派出了澳大利亞皇家軍團第3營,這支部隊的威猛程度,隻需詢問一下日本人就知曉。
清川江南岸的焦土上,澳大利亞營第3營的士兵們肩扛著李恩菲爾德長步槍,刺刀在冬日稀薄的陽光下泛著冷光。
營長格林中校放下望遠鏡,嘴角難以抑製地上揚。
“先生們!”
他對著麾下超過1000名士兵高聲喊道,聲音裡帶著南半球殖民者後裔特有的傲慢,
“偵察兵確認了——對麵陣地上隻有30個中國士兵!30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還記得我們在新幾內亞叢林裡怎麼收拾日本猴子的嗎?
今天,我們要給這些中國人上一課,讓他們知道誰才是白刃戰的王者!”
人群中爆發出哄笑和歡呼。
一個滿臉雀斑的年輕下士吹著口哨,用刺刀在空中比劃著收割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