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培訓大廳,照在講台中央的“醫患溝通與風險防控”橫幅上。
林修遠穿著整潔的白大褂,站在講台上,手中握著話筒,目光掃過台下密密麻麻的醫生、護士和管理人員。
他不是第一次麵對這種場合,在前世,他曾多次在國家級醫學大會上發表演講,甚至受邀為國家衛健委做專題報告。
但這一世,他不過是個剛入職的實習醫生,卻要站在一群比他年長、經驗豐富得多的人麵前講課。
王誌斌坐在第三排,眉頭緊鎖,眼神中透著不甘和輕蔑。
“各位同仁,”林修遠用沉穩有力的語氣說,“我們每天麵對的不僅是疾病,還有人的情緒、恐懼和誤解。”
他頓了頓,繼續道:“很多人覺得醫患關係緊張是因為患者不懂醫,其實不然。真正的問題在於——醫生不懂人心。”
這句話一出,全場嘩然。
有人皺眉,有人點頭,也有人竊竊私語。
王誌斌冷笑一聲,站起身來:“林修遠,你一個還沒考執業證的實習生,憑什麼在這裡教我們這些老醫生做人?”
此言一出,空氣瞬間凝固。
陳主任坐在前排,輕輕放下手中的茶杯,淡淡一笑:“因為他比你們更懂患者心理。”
這話分量不輕,語氣卻輕描淡寫。
王誌斌臉色一僵,想再說什麼,卻被陳主任一眼製止。
林修遠沒有理會王誌斌的挑釁,而是按下遙控器,身後的大屏幕亮起了一組數據:
2010年上半年,全國共發生醫療糾紛案件3672起,同比增長18.5%
其中因溝通不當引發的衝突占比高達74%
“這組數據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醫患衝突,並非源於技術失誤,而是溝通失敗。”林修遠的聲音再次響起,“我將從‘醫鬨動機分析’開始,帶大家進入今天的主題。”
畫麵切換,出現了一個典型案例: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的家屬,在得知病情後情緒崩潰,當場砸毀醫院設備,並威脅醫護人員。
林修遠指著屏幕上的視頻片段:“這個案例中,家屬的行為看似極端,但我們忽略了一個關鍵點——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從未被有效疏導。”
他轉過身,直視台下:“醫生是理性的,但家屬不是。我們要做的,不是解釋病情,而是引導情緒。”
張敏在一旁操作電腦,播放了一段由林修遠親自設計的模擬談判視頻。
視頻中,一名年輕醫生並未一開始就講述病情,而是先安撫家屬情緒,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治療方案,並反複強調“我們會儘力”。
短短三分鐘的視頻結束,全場陷入短暫沉默。
接著,李建國第一個鼓掌,這位急診科的老醫生站起來說道:“林醫生說得有道理。我在急診科工作二十年,見過太多本可以避免的衝突。如果當時能像這樣處理,或許就不會有人躺在地上哭天搶地了。”
掌聲漸漸響起,越來越多的人點頭認可。
王誌斌的臉色越來越難看,拳頭死死攥緊。
就在這時,林修遠話鋒一轉:“當然,僅靠溝通遠遠不夠。我建議引入一套‘知情同意可視化係統’。”
屏幕上隨即出現了一個三維動畫演示: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複雜的手術過程、風險評估等內容以圖像化方式呈現給患者及家屬,讓他們在做出決定前就能直觀了解後果。
“這不是幻想。”林修遠語氣堅定,“這項技術將在未來三年內逐步落地,越早布局,越能搶占先機。”
台下的幾位科室主任紛紛拿出筆記本記錄要點。
王誌斌終於忍無可忍,猛地站起身:“林修遠,你說得天花亂墜,可要是遇到那種完全不講理的家屬,你怎麼辦?比如,對方突然衝上來打你,你還坐下來講心理學嗎?”
他故意把問題拋向最極端的情況,試圖讓林修遠露怯。
全場目光再次聚焦於講台之上。
林修遠看著他,眼神平靜如水,嘴角微揚:“王醫生,你的問題很好。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我可以明確告訴你,第一步——保持距離;第二步——避免爭論。”
他說完,微微一頓,又補了一句:
“因為,真正的醫生,不會和失控的人講道理。”
話音落下,掌聲雷動。
王誌斌愣在原地,臉漲得通紅。
他不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