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修遠微微頷首,腦海中已浮現出初步判斷。
他沒有立刻下結論,而是將病曆信息錄入剛完成第二版的“智醫”係統。
幾分鐘後,屏幕上跳出分析結果:
【最可能診斷】:心臟神經症(焦慮相關性胸痛)合並胃食管反流
【建議治療方案】:調整抗焦慮藥物劑量,加用抑酸劑及胃腸動力藥;心理乾預+生活方式調整
林修遠看著屏幕上的分析,嘴角微揚。
“今晚我會遠程分析一下他的綜合情況。”林修遠對李建國說道,“明天上午你帶他來複診,我當麵解釋。”
李建國雖半信半疑,卻還是點了點頭。
次日清晨,醫院門診樓三樓的專家門診區。
老教授坐在候診椅上,麵色憔悴,眉頭緊鎖。
看到李建國帶著林修遠走來,他勉強露出一絲苦笑:“李主任,這位就是你說的年輕醫生?”
“林醫生。”李建國鄭重地介紹道,“您先聽聽他的分析,再做評判。”
林修遠落座,微笑地看著對方:“王教授,您最近是不是除了胸悶,還伴有喉嚨發堵、夜間反酸、打嗝等症狀?”
老教授一怔,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你怎麼知道?”
林修遠指了指自己的電腦:“這不是猜的,是基於您的生理數據和臨床表現做出的判斷。您患的是‘心臟神經症’,通俗點講,就是焦慮引起的軀體化反應。同時合並‘胃食管反流’,這兩者互相影響,才會讓您感覺胸口像壓了塊大石頭。”
老教授聽得目瞪口呆,連李建國都忍不住坐直了身子。
“我們做過胃鏡,沒發現嚴重問題啊?”老教授遲疑道。
“不是所有胃食管反流都會在胃鏡下顯影。”林修遠耐心解釋,“有些屬於非糜爛性反流病,需要用功能檢測或者症狀評分來判斷。另外,焦慮會加重消化係統的不適感,形成惡性循環。”
他翻開調整治療後的用藥清單:“我已經為您調整了藥物組合,增加了低劑量抗焦慮藥物和抑酸劑,並建議您每天進行半小時輕度運動,睡前兩小時不再進食。”
老教授接過處方,沉默片刻,突然長歎一聲:“看來是我老了,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懂了……”
李建國在一旁靜靜看著,眼神中多了一絲複雜的情緒。
一個小時後,護士傳來消息:老教授回家後僅服用了第一劑藥,當晚就感到胸悶明顯緩解,早上醒來胃口竟然好了些。
這一刻,李建國終於相信——這套名為“智醫”的係統,絕不僅僅是年輕人玩弄的數據遊戲,而是一把能切開迷霧、直達真相的鋒利手術刀。
“這玩意兒,確實有點意思。”他望著林修遠,語氣不再是質疑,而是認真的審視與期待。
深夜,江城市人民醫院科研樓三層的實驗室。
林修遠獨自坐在電腦前,手指飛快敲擊鍵盤。
他在為“智醫”係統添加新的模塊——一個結合中醫辨證邏輯與西醫病理模型的交叉分析係統。
這是他前世在醫界協會任職時構想多年的設想,如今終於可以落地實現。
隨著最後一個代碼輸入完成,程序成功編譯。
屏幕緩緩跳出新版本標識:
智醫1.0Alpha
下方一行小字:
“基於全球臨床數據庫與未來十年醫學趨勢建模,輔助醫生進行精準診療決策。”
林修遠深吸一口氣,輕輕點擊“上傳”。
文件悄無聲息地上傳至醫院內部服務器的一個加密子目錄。
權限設置為僅限特定IP訪問,且需雙重認證。
三天後,一封郵件靜靜地躺在林修遠的收件箱裡。
標題簡潔明了:
《關於青年醫生論壇的通知》
正文內容寫道:
各位青年醫生同仁:
本年度醫院青年醫生學術論壇將於下周舉行,主題為“新時代下的臨床思維創新”。
現邀請優秀青年醫生代表發言,請林修遠醫生準備一份十分鐘的演講稿,分享個人在疑難病例中的診療經驗。
請於周五前提交PPT提綱。
此致
醫務處
林修遠看完郵件,唇角勾起一抹笑意。
他打開PowerPoint,新建幻燈片,光標閃爍了幾秒,最終在標題欄寫下:
《基於大數據的臨床輔助診斷實踐》
光標停頓在最後一行,像是等待著什麼。
窗外,夜風輕拂,城市燈火如星海蔓延。
而在這家百年老院的角落裡,一位重生歸來、手握未來的醫者,正悄然鋪展他的棋局。
下一盤,即將精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