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新年的第二個月末,北方城市的風裡還卷著未散的寒意,卻又裹著幾分春節的餘溫——正是農曆正月初十。
對林觀潮和“風和娛樂”來說,這一天,都是注定要被鄭重地寫在公司發展史的裡程碑上的。
春節假期的流量紅利如同東風,將“風和”這葉剛揚帆的小舟穩穩推上了浪尖。
公司推出的三部短劇精準踩中了“返鄉”“團圓”“催婚”等節日情緒點,民俗科普視頻用動畫形式拆解年俗來曆,連與短視頻平台合作的“花式拜年”挑戰賽都成了現象級話題。
財務報表上的數字終於掙脫了負數的枷鎖,第一次跳出了清晰上揚的盈利曲線。
林觀潮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最終核算結果,眼眶都有些發熱。
她深吸一口氣,壓下翻湧的情緒——激動是真的,但更多的是冷靜的篤定。因為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是全公司一起努力得到的結果。
她立刻打開員工群,敲下一行字:“所有人,這個月工資翻倍,再加發年終獎!”
消息剛發出去,群裡就炸開了鍋。
緊接著,林觀潮單獨給聶離把分紅到賬的截圖發過去,又撥通了電話。
剛接通,她就忍不住笑出聲,聲音裡的雀躍像藏不住的陽光:“聶離離老板,恭喜您,您第一筆投資回報到賬啦!請注意查收。看看數字,滿意不?”
聶離那邊的尖叫聲差點震破聽筒,夾雜著桌椅碰撞的聲響,顯然是激動得跳了起來:“真的?!觀潮!我們真的做到了!晚上必須慶祝,我訂餐廳!”
兩個姑娘隔著電話笑作一團,笑聲裡帶著點哽咽,像捧著糖罐的孩子,小心翼翼又心花怒放地分享著這份遲來的甜蜜。
對她們而言,這從來不僅是錢的事——是“風和”活下來了,是她們當初的選擇沒有錯,是那些在熬夜改劇本、啃著麵包討論方案的日子,終於有了響亮的回響。
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很快就傳到了聶有客耳朵裡。
他點開聶離發的朋友圈——是一張“風和”員工的合影。
照片裡,“風和”的員工們舉著紅包站在公司ogo牆前,每個人臉上都笑開了花。
林觀潮站在最中間,穿著件簡單的黑白條紋打底衫,外麵套著件灰色西裝外套,頭發隨意地挽在腦後,露出光潔的額頭。
她沒化妝,臉上帶著點熬夜留下的疲憊,卻笑得眉眼彎彎,眼睛亮得像盛著星光,比窗外的陽光還要晃眼。
聶有客的指尖在屏幕上停頓了很久,指腹摩挲著照片裡她的笑臉,心裡那點一直隱隱作祟的“心癢”,像被誰撒了把火星,“轟”地一下就燒得旺了起來。
他忽然很想馬上就能夠見到她。
他拿出手機,翻出和聶離的對話框,難得地主動給聶離發了條消息:“元宵節回家吃飯,讓你那個朋友林觀潮也來玩玩吧,就當謝謝你上次帶她去莊園滑雪。”
聶離幾乎是秒回,連帶著三個“拒絕”的表情包:“彆了吧小叔,元宵節家裡肯定又是烏泱泱一群人,觀潮最煩這種場合了,我可不想讓她去受罪。”
聶有客看著屏幕,沉默了幾秒。
他確實是太心急了——元宵節的聶家老宅,和春節一樣,向來是各房親戚紮堆的修羅場,孩子哭、大人鬨,還有那些明裡暗裡攀比炫耀、打探家底的目光,確實不是讓她來的好時機。
那樣鮮活明媚的人,不該被扔進這種場合裡,被那些探究的目光打量、被無聊的話題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