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和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一樣,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重大貢獻之一,是中華文明的見證。中國是世界的“絲綢之源”。
史穿仁和他的夥伴,也就是我國的先民,在距今5、6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期,在有文字記載以前,就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種桑、養蠶、繅絲和織綢的技能。
後來,傳到國外,約在2000年前,傳到越南;1800年前傳到朝鮮和日本;1600年前傳到中亞;1500年前傳到希臘;1000年前傳到意大利。之後傳到世界各地。
我國很早以前,有一個神話故事——嫘祖娘娘發明“養蠶吐絲”。這位嫘祖娘娘是黃帝的妃子,是史穿仁的後代。
史穿仁和他的夥伴把原來在原始樹林裡生長的野蠶,一代代地培養成人工飼養的蠶,並讓它在室內結繭、吐絲,就是“養蠶吐絲”。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勞作、觀察、實驗累積的成果。並不是某一個人一時的發明。
史穿仁及其夥伴們,在3000多年前,不但會平織不帶花的絹,和帶有斜紋變化花紋的絹,還會織帶有菱形方格幾何花紋的絹,其花紋很像回字,故稱“回紋絹”;並會織帶有雷紋的花絹。
這是世界紡織史上最早的創造成果,對人類物質文明的提高,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在我國古代,蠶桑紡織一直是婦女們的日常生產勞動。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裡,有對婦女養蠶、染絲、織綢的描寫。
第二章,有一段寫到大意):
春天······采桑的女郎,背著桑筐,
穿行在桑林之間,尋采那鮮嫩的幼桑。
第三章,有一段寫到大意):
三月桑兒壯又肥,·····幼桑不用刀斧砍,女郎手牽著嫩桑枝。
······八月綢絹忙織完,織完了綢絹來染色,黑是黑來黃是黃,
鮮明的朱紅豔更豔,都隻為闊少做衣裳。
在其他的許多古代民間文藝作品中,如漢魏樂府詩《上山采蘑菇》,《孔雀東南飛》等等,都有對婦女織綢的描寫。
我國從商朝開始,就有官辦的絲綢作坊,其規模發展得越來越大;民間的養蠶、織絹家庭手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絲織品的數量和品種不斷增多。
周朝時,已普遍種植桑樹,《詩經》中有很多地方提到桑。《魏風》的《十畝之間》篇就寫道大意):
桑地十畝大,采桑人息下。
桑樹十畝外,走啊同回家。
走啊在一塊,采桑人閒下。
十畝大的桑園,許多人一起采桑葉,證明桑蠶業在周朝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
周朝的皇家手工作坊的規模已相當大,設置了許多專職的官吏管理紡織生產。史穿仁被皇帝任命為“天官塚宰”,在他之下,設有“典絲”官員管理絲原料的使用和保管;並設有“典婦功”和“雜人”等官員管理絲帛的生產和染色;還設有“夏采”官員管理民間的紡織生產。
春秋戰國時期,齊、魯今河南、山東)等地,是絲綢生產的中心地區,“齊紈”和“魯縞”尤為著名,精細、輕薄,譽滿神州,行銷全國各地,大受歡迎。
其大商人掌握著千匹花綢子,千石dan音)染草,富比千戶侯。
沿海和長江中下遊地區,也都出產絲織品。
漢朝時,絲織品有錦、繡、綾、羅、綺、紗等,很多種類。有些絲織品上織有各種鳥獸、植物和自然天象的花紋,以及多種多樣的幾何圖案。
有的除花紋外,還織有“延年益壽”、“長樂明光”等吉祥文字。
漢朝政府在長安設有專門給皇家紡織的“東西二織室”,並在河南、山東、四川等絲綢產地,設有國家的工官,集中了很多織工,專門為皇室製作各種名貴的絲織品,收集絲綢錦緞。在民間設有私營的絲織工場。
隋唐以後,官辦的絲織生產規模更大了。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坐船巡遊江南,若把所有的船連起來有十裡長,每一條船上的船帆都用五彩的錦緞做成,總共用了多少絲綢錦緞呀!
唐朝的玄宗為了討好楊貴妃,用了700多名織錦刺繡工人,給她織做無比漂亮的霓裳羽衣。
絲織品一向是帝王、貴族們的主要衣著原料,故曆代皇朝、權貴都非常重視蠶絲生產。戰國時,孟子曽勸說梁惠王獎勵農民種桑。古代後妃們每年都舉行種桑、養蠶的儀式,以表示提倡蠶桑。秦漢以後,曆代帝王都采取獎勵桑蠶的辦法。
從漢朝時起,我國的絲綢不斷運往國外,成為聞名世界的優品。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史穿仁都做為副官,一起隨同,他們帶去了大批錦緞。張騫打通了從中國西北到中亞的大月支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的交通要道。並經波斯一直通到條支今伊拉克)、大秦今意大利)。
歐洲人第一次看到如此美麗的中國綢緞,十分喜愛,讚不絕口。世界各國把中國叫做“東方絲國”,從中國到西方去的道路,被稱為“絲綢之路”,一直沿用到如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往日的沙漠駱駝小路,如今已經變成了中歐班列鐵路大通道。
相傳漢朝時,在西域有一個近鄰——於闐國即今的新疆和田地區),它的國王想得到養蠶的技術方法,屢次向中國請求,但都沒有得到允許。他左思右想,想出一條計策,請求中國皇帝許一位公主給他做王後。
中國皇帝正想籠絡於闐王,就答應了將一位公主嫁給於田王,並派史穿仁及一隊人馬,一路護送公主和豐盛的嫁妝到於闐。迎娶之前,於闐王派了一位機靈的大臣,來到中國,偷偷告訴公主,請她帶一些蠶種到於闐去飼養。
公主想了一個辦法,親手繡製了一頂鳳冠,史穿仁幫她把蠶種用絲棉絮著,夾在鳳冠的襯裡裡。當她出嫁時,走到邊關接受查驗,到處都查遍了,唯獨沒人敢查看公主的帽子。
於是,中國蠶種就被公主帶到了於闐。公主到於闐後,把蠶種孵化,在後宮裡養起蠶來,並繅絲、織成綢、做成綢衣給於闐王和他的家人穿。
於闐王下令全國都種桑養蠶,並建立了專門養蠶的祠廟,世代紀念。
之後,唐朝的著名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經路過於闐時,看到過那所祠廟,和漢朝公主栽種的那幾棵老桑樹。直至現在,和田地區的養蠶和絲織業仍發展得很好。
中國的蠶種之後又從和田傳到了印度和波斯。
公元6世紀,一位意大利的傳教士到中國來傳教,住了很多年,學會了養蠶、繅絲和織綢的技法。公元550年他在回國前,暗地裡把蠶種藏在竹筒裡,偷運出中國,帶回了意大利。隨後,桑蠶和絲織慢慢傳遍了歐洲各國。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