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約5000年前的黃帝和炎帝,同為我華夏民族的始祖。
黃帝,姬姓,生於姬水軒轅之丘,故稱軒轅氏,創業和建都都在有熊今河南新鄭)。因平定戰亂有功,被推舉為部落聯盟的領袖。又因有土德之瑞,我國北方之土地多為黃色,故號稱黃帝。黃帝在位100年而故。
1937年,毛澤東和朱德在《祭黃帝文》中寫道:“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嶽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這段祭文的大意是:皇帝)是赫赫功業的始祖,是我中華的締造者;光輝的後代綿延不絕,如同高山長河那樣無窮無儘;黃帝的聰明才智,照耀中華大地;他建立的偉大文明事業,使中國雄立在東方。
孫中山也曾有詞:“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黃帝的陵墓在陝西省黃陵縣,在黃帝陵的山腳下有一座黃帝廟。廟的正殿懸掛著一塊匾額,上麵寫著“人文初祖”四字。
每逢清明節,全國民眾和海外僑民,遠赴此處祭奠這位祖先。直至現在,仍然如此。
炎帝,薑姓,生於薑水,上古時期被薑姓部落推舉為聯盟首領。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稱炎帝。
黃帝與炎帝都有哪些大功大德呢?
先說黃帝。在衣、食、住、行方麵的貢獻。
戰國晚期的一部古書《世本》上說:“黃帝作旃冕即氈帽)”。還說:“黃帝見百物,始穿井即打水井)”。
三國時的古書《古史考》上說:“黃帝始蒸穀即小米)為飯,烹穀為粥。黃帝作瓦甑古代的一種炊具,底部有許多小孔,可以蒸食物)”。
東漢的一本書《白虎通》上說:“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暑”。
東漢人班固所著《漢書》上說:“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
在農、工、商方麵的貢獻。
宋人羅泌所著的《路史》上說:“黃帝)命西陵氏即黃帝之妻嫘祖)勸蠶稼”
晉人王子年所著《拾遺記》上說:黃帝伐蚩尤時“煉石為銅,銅色青而利”。
史穿仁和他的夥伴們參與的伐蚩尤之戰,就使用了這種青銅利劍,對取得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後,史穿仁用黃帝親手賜予的青銅劍刺死了蚩尤。
在文字、圖畫、弓箭、音樂等方麵的發明。
古書《古史考》、《呂氏春秋》、《論衡》上說:黃帝命“倉頡作書指文字)”,“黃帝門戶畫神荼、鬱壘古代神話中的兩個門神)與虎”,“黃帝作弩即弓箭)”,“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指音樂)”等等。
《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了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黃帝命伶倫創製樂律,伶倫跑到“大夏”,采用腔體厚薄均勻的竹子,斷取兩節之間的部分;又到昆侖山之陰,根據聽到的鳳凰宛轉的鳴叫聲的高低,定出了12個律管、“六律”和“六呂”。之後,就成了音樂中的“十二律”。
黃帝還命風後創戰陣、據兵法;令隸首創製度量衡標準;教民眾鑄造貨幣和生活器具;與岐伯、雷公等人討論醫學問題,創始了中醫,使民眾少疾病、延年益壽,之後寫成了著名的《黃帝內經》醫書。
有一個民間傳說:當黃帝高壽時,玉皇大帝托夢給他,說你為人類做了那麼多好事,做衣冠,造舟車,製音樂,創文字······功大無邊,可以回到天宮享清福了。
黃帝醒來一想,覺得不可貪天之功,把眾人創造的各種文明、製度都記到自己一人的功勞簿上。
於是,想了一個法子,用銅鑄了一個大鼎,把對國家有貢獻有發明創造的人的名字,全都刻在了鼎上。其中包括:首創文字的倉頡,第一個造出指南車的風後,還有應龍、大鴻等人。
總之,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還是中國文化的創造者,黃帝使中華大地從此跨進了文明時代。
實際上,所有這些發明創造,不可能都是黃帝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一個曆史時代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黃帝隻不過是中華輝煌的古代文明的一個象征,華夏勤勞聰慧的人民群眾的一個代表。
再說炎帝。又稱“神農氏”,曆史上對炎帝傳頌得最多的是他對我國農業耕作的貢獻。
東漢的《白虎通》上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意思是說:上古人民都靠吃狩獵得到的禽肉而生存,到神農時期,人口不斷增多,禽肉不夠吃了,故神農教人民學會農業耕作。他這樣神通廣大,使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因此人民就稱他為“神農氏”。
炎帝還有一件偉大的功勞,是發明了中草藥。這方麵,他具有舍己為人的大公無私精神。
據西漢的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四川民間有一個神話傳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藥,嘗儘了百草,一天嘗到了一棵劇毒的斷腸草,使他的腸子斷爛,為民而犧牲。
炎帝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王符所著《潛夫論·五德誌》中說:“神農是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其意為:炎帝教給人們定在中午時分為物品交易的時間,以致天下具有不同產品的居民,都可以通過交換,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炎帝還製作樂器,教民眾懂得禮儀。
這些對炎帝的美好傳說和讚頌,證明了他和黃帝一樣,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始祖。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