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的第二位大政治家是鄭相子產。
子產?——公元前522年),姓名叫公孫僑,春秋時期的鄭國人,是當時和齊國管仲齊名的政治家。
鄭國是一個小國,正處在春秋列國的中心。當時國內的情況是:商業已經比較發達,新興地主逐漸抬頭,但舊的貴族領主的勢力也還相當強大,因此,社會內部矛盾正在發展,政治局麵很不穩定;
同時,晉國和楚國互相爭霸,鄭國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經常受到來自兩方麵的壓力,使國內政局更加動蕩。
這時候,鄭國非常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出來掌管國政,一麵緩和國內矛盾,穩定內部,保持安寧;一麵妥善地處理外交關係,維護國家的獨立地位。
子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擔任了鄭國的正卿相當於宰相的官職)。他在應付鄭國國內外的局勢上顯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子產出身於官宦家庭,他的祖父是鄭國第九世國君繆公,父親子國做過“司馬”,並且和他的七個兄弟先後掌握過國家政權,號稱“七繆”
子產從小受到父輩的熏陶,很聰敏,也很有遠見。公元前565年,子產的父親子國率兵進攻蔡國,蔡國也是一個小國,又沒有防備,因此鄭國打了勝仗,子國也有些飄飄然了。
子產卻不以為然,就對父親說:“鄭國作為一個小國,自己的內政沒有搞好,還要對外用兵,這是最大的禍根。何況蔡國是楚國的屬國,楚國就要來討伐我們,我們能抵抗得住嗎?如果我們服從了楚國,晉國又必定要來問罪。看來今後四、五年內,鄭國的人民是不會有安寧的日子了。”
子國聽了很生氣地說:“國家大事,自有正卿做主,小孩子隨便插嘴是要殺頭的。”
他用父親的身份壓住了子產,但是以後的事實,卻證明了子產的話是正確的。就在這一年的冬天,楚國大將子囊率兵進攻鄭國。
由於形勢所迫,鄭國對楚國屈服了。可是第二年冬天,晉國又來進攻鄭國,鄭國也打不過他們,隻得趕緊求和。晉國軍隊走了,楚國軍隊又來了。反複多次,鄭國受到很大損失。
公元前543年,子產做了鄭國的正卿。他第一步就著手進行政治改革,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舊的貴族領主和新興地主之間的鬥爭。
子產采取了限製舊的貴族領主勢力,而對新興地主支持與讓步的開明政策,以便緩和並解決這個矛盾。
比如:規定了城市和鄉村的各種製度,利用田邊界和溝渠劃分田地,用五家互保的辦法組織居民,等等。
這些改革基本上限製了舊的貴族領主的兼並掠奪,承認了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和政治地位,使紊亂的鄭國有了較好的秩序。
在整頓內政方麵,子產還對忠於國事、生活樸素的貴族給以獎勵,對荒唐浪費、驕縱不法的貴族加以懲罰,嚴重的甚至處以死刑。
有一次貴族豐卷要祭祀祖宗,請求打一次獵,用野味作祭品。子產沒有答應,並且說:“根據製度,隻有國君才能用獵獲的野獸獻祭。臣子們用一般的家畜就行了。”
豐卷很生氣,想要暗害子產,結果沒有得逞,逃到晉國去了。
子產為了加強國家力量,在公元前536年,又製定了一套國家法律——刑書,並且把它刻在鐵器上。
這樣就大大加強了法製,使舊的貴族領主不能按照傳統習慣任意解釋法律而逃避罪責;新興的地主階級也就得到了法律的保障。這對當時的生產發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這些政治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舊的貴族領主的權勢,在子產執政的第一年,他們就編了一首歌謠來咒罵子產。其大意是:
硬逼我把好的衣帽收藏在家,
還硬要把我的田地左編右查。
誰去殺子產啊,
我一定參加!
子產聽到以後,不但毫不動搖,反而更加堅決地推行自己的政治措施。
他說:“隻要對國家有利,我個人的生死算不了什麼。”
這時候,鄉村裡還常有人聚集在學校裡議論國家政治,批評掌權人物。有人就勸子產把鄉校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