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2
2、魯仲連與田單論攻狄
原文:
田單將攻狄,往見魯仲子。仲子曰:“將軍攻狄,不能下也。”田單曰:“臣以五裡之城,七裡之郭,破亡餘卒,破萬乘之燕,複齊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車弗謝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齊嬰兒謠曰:“大冠若箕,修劍拄頤,攻狄不能下,壘於枯丘。”田單乃懼,問魯仲子曰:“先生謂單不能下狄,請聞其說。”魯仲子曰:“將軍之在即墨,坐而織蕢,立則仗插,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廟亡矣,亡日尚矣,歸於何黨矣!’當此之時,將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氣,聞若言,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此所以破燕也。當今將軍東有夜邑之奉,西有菑上之虞,黃金橫帶,而馳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者也。”田單曰:“單有心,先生誌之矣。”明日,乃厲氣循城,立於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戰國策?齊策》六
釋義:
這篇文章記敘了齊將田單攻狄三月不下,聽了魯仲連的話,痛下決心,身先士卒投入戰鬥,一舉攻下狄城的事跡。
魯仲連的分析,闡明了勝利的關鍵在於戰鬥的決心,和指揮官必須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的重要道理。
如果主將養尊處優,怕冒風險,脫離群眾,那麼士氣必然渙散,戰爭就不能勝利。
文章以對話形式寫出議論。開頭提出斷語田單攻狄不能下,而不說明理由。後來分析時能抓住田單在兩次戰役中的思想變化,這個要害問題。
文章結構緊湊,乾脆利索。最後的“狄人乃下”與前麵的“不能下”緊相呼應。
史傳中常引用民謠,用以反映人民的看法。本篇中的童謠,描繪了田單衣冠儼然,而不願作死戰的指揮官形象,諷刺性很強。
譯文參考):
魯仲連與田單談論攻打狄城標題)
齊將田單將要率軍攻打狄城齊國的城,被燕國占領),去見魯仲子齊國高士)。
仲子說:“將軍攻打狄城,不能攻克取勝)。”
田單說:“以前)我在即墨小城,率齊軍餘卒被燕軍打敗剩餘的七千士兵),打敗了強大的萬人燕軍,收複了被燕軍破壞的城邑70餘座);現在)攻打狄城有什麼攻不下來的?沒理由攻不下來)”
田單說完怒氣衝衝,沒向魯仲連告辭就上車走了不辭而彆)。
率軍去攻打狄城,三個月攻不下來。
齊國的童謠唱道:“帽大如簸箕,劍長拄支)到頤麵頰);狄城攻不下,埋你在捂丘齊地名)。”諷喻田單穿著、佩戴得很莊嚴,不與士兵共甘苦,更無心與敵決死戰。)
田單內心恐懼,問魯仲子:“先生說我攻不下狄城,請您講明原由細述因由)。”
魯仲子說:“將軍先前)率軍在即墨時,或坐著編織構築工事用的)草袋子,或站著用鐵鍬鏟土,身先士卒,說:’現在已經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了,宗廟代指國家)即將毀滅,淪亡的征兆已現久已看到了),哪裡還有可回去的家鄉呢!’
當時將軍有赴死的決心,而士兵沒有求生之氣死戰的勇氣),聽到將軍此言,莫不揮淚奮臂欲戰受到莫大的激勵),因此能戰勝燕軍。
現今將軍東有齊襄王加封的封邑和賦稅收入,西有淄水上的遊觀之樂,腰間係著黃金飾製的帶子,馳聘於淄、澠兩水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打不了勝仗。”
田單說:“我的心思你都知道了。”
第二天,田單鼓起勇氣巡視狄城,站在守城敵軍發矢投石所能到達的地方站在戰鬥的最前哨,與士兵共患難,是決死戰的表現),拿著鼓槌,擂起戰鼓向敵軍發起進攻)。
敵軍抵擋不住田軍的猛攻,狄城終於被攻克了。
注釋:
1、田單:齊將。齊閔王時,燕將樂毅大破齊軍,閔王出奔保莒,樂毅取齊七十餘城,田單堅守即墨城不降。縱反間使燕王罷樂毅,出奇計打破燕軍,殺燕將騎劫,收複七十餘城,迎立襄王。襄王以田單為相,封為安平君。
狄:齊邑,在今山東青縣東南。
2、魯仲子:即魯仲連,或稱魯連,齊國的高士。他生平不在任何國家做官,而最喜歡排難解紛,為後世所稱道。
3、下:攻克。
4、郭: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