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散文9)
4、《孟子》2)
孟子的主要著作:
2)《天時不如地利》
原文: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釋義:
從這篇文章裡,可以看到孟子一貫主張行仁政,爭取民心,認為“仁者無敵”,認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他強調戰爭中“人和”的作用,強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些見解是值得稱道的。
文章闡明戰爭勝敗的關鍵,決定於人心的向背。
開端兩句提出論點;以下分兩層,就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作比較,證明人和的重要性,歸結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結構嚴密,氣勢充暢。
譯文參考):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周圍三裡那樣小)的城,七裡的外城,圍而攻之不能取得勝利。
如果圍而攻之,要取勝首先必須有好的天時,如果有了好的天時而不能取勝,是因為比天時更重要的地利不具備。
城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堅利,糧食儲備不是不多,棄城而逃攻城取得勝利),是因為比地利更重要的人和不具備。
因此,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彆的地方去即不讓人民離開),不能隻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單靠山河的險要;建立威望於天下,不能全靠武力的強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到極致時,親戚都會背叛。多助到極致時,全天下都會順從。
讓全天下都歸順、服從,可戰勝親戚的背叛,這樣君子就可以不戰而勝,如果去戰鬥,必然取得勝利。
注釋:
1、“天時”、“地利”、“人和”,孟子用這三個詞來概括有利於作戰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人和”主要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地利”指有利的地理條件。此外,還有時令、氣候,乃至相對的政治形勢等重要條件,這些條件的變化,古人往往認為非人力所能及,或以不同程度的迷信觀點來理解,籠統地稱為“天時”。
2、三裡之城:周圍三裡那樣小)的城。
3、郭:外城。
4、環:圍。
5、池:護城河。
6、兵:指兵器。革:指甲衣古代作戰時士兵用以保護身體的衣服)。兵革:泛指武器裝備。
7、委:放棄。去:離開。
委而去之:棄城而逃。
8、域:界限。這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彆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這裡是說,不讓人民離開。
9、谿:同“溪”。這句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10、這句說:建立威信於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11、至:極點。
12、畔:同“叛”。
13、順:歸順,服從。
14、有不戰:意即有不戰之時。
這兩句說:所以君子之道,貴在不當戰則)不戰,如其當戰,戰必能勝。
孟子的主要著作:
3)《魚,我所欲也》
原文:
孟子曰: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