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散文8)
4、《孟子》1)
著作簡介:
《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作為孔子學派的繼承者,孟子站在奴隸主貴族的立場上,鼓吹他的所謂“王道”、“仁政”,主張恢複井田製度,回到奴隸社會。
孟子哲學思想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論點,就是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他借社會分工作為理由來論證剝削現象的“合理性”。孟子這種理論是為剝削階級、剝削製度長存辯護的,因而成為中國封建統治階級長期尊奉的基本理論。
他提倡“性善論”,認為人性生來是善的,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學說,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孟子》在宋以前,隻列於諸子之林;宋始列於經部。南宋朱熹又把它編入《四書》,並為之作集注。
《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孟子的散文,氣勢磅礴,語句流暢,持論說理,富於雄辯,很有說服力,是古代散文中的傑作,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對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影響較大。
現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經注疏》本,宋朱熹《四書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義》。
孟子小傳: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曾受業於子思孔子孫孔汲)的門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未被采納,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
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主要代表,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有“亞聖”之稱。孔丘和孟軻,後世合稱孔孟。
孟子的主要著作:
1)《梁惠王願安承教》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傭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釋義:
《梁惠王願安承教》通篇用陪襯的方法來說明虐政殺人的殘暴。
文章分兩層寫:前路以梃引起刃,以刃引起政,淺深相形,足見虐政殺人,慘烈同梃刃。
後路以“獸食”“作俑”低一層跌起,足見虐政殺人,較獸食、作俑,為害尤烈。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兩相對照,正顯示出虐政危害人民這一無可否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