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散文25)
9、《荀子》
荀子的主要著作:
4)《解蔽》—2
譯文參考):
凡人思想方法上)的普遍毛病,在於被片麵所蒙蔽,而不明白全麵的道理。糾正之後,就會歸於正道,如果把片麵和全麵,兩種不同的看法混淆在一起,就不能分辨誰是誰非。
天下不會有兩個真理,聖人對同一事物不會有兩種認識對立的思想主張)。
現今各國諸侯實行不同的路線政策,各家學派主張不同的學說。則必然形成是與非不分,治與亂混淆的局麵。
混亂的各國君王,混亂的各種學派,其本意莫不都在追求正道真理),而且自以為正是這樣做的,對正確的道理抱著錯誤嫉妒的態度,而對已經掌握的片麵知識卻不加懷疑。
偏愛自己平時所積累的知識、學問,唯恐聽到反對的意見。憑借自己的偏愛,對待與己不同的政治主張和學說,唯恐聽到讚美的意見。
自以為是主觀)地不停的與正道背道而馳。這豈不是被片麵所蒙蔽而失去對正確道理的追求!
不用心學習),則白黑在眼前卻看不見,雷鼓在旁卻聽不到,實為被蒙蔽之人!
對掌握了真理的人,把國家搞亂的君主在上邊反對他,把家搞亂的人在下邊反對他,多麼悲哀啊!
什麼是蔽?偏於愛好、偏於厭惡、偏於開始、偏於終結、偏於遠、偏於近、偏於廣博、偏於淺薄、偏於古往、偏於現今都會產生蔽。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差異,人們在觀察事物中強調或忽視事物的任何一麵,都會產生蔽,這是思想方法的通病。
過去的君王的蔽者,有夏桀、殷紂。桀受蔽於妃子末喜、臣子斯觀、關龍逢,其心被迷惑,行為被攪亂;紂受蔽於妲己、飛廉和微子啟,其心被迷惑,行為被攪亂。
因此群臣去除忠心,而貪圖私利,百姓咒罵而不肯出力,賢良告退回家、逃亡,從而失去了各處官吏的土地而虛有荒廢)整個國家。
桀死於鬲山,紂懸掛旌旗,自身無先知,又不聽人勸諫,這是閉塞造成的災禍。
商湯接受夏桀的教訓,拿定主意謹慎治理國家,能重用伊尹,身不離正道,所以取代夏王而接受了九州。
文王借鑒殷紂的教訓,拿定主意謹慎治理國家,能重用呂望而身不離正道,所以取代殷王而接受了九州。
遠方的屬地都進貢珍貴的寶物,眼見美色,耳聽美聲,口食美味,身居美宮,名受美號美名傳揚),生時天下歌頌,死後四海哭泣,把國家治理得很好興盛)。
《詩經》上說:“鳳凰秋秋,其翼若乾,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不見於《詩經》,是逸詩。)這是多好的福氣啊。
過去人臣之蔽者,有唐鞅、奚齊。唐鞅蔽於貪權而將載子逐出宋國逃往齊國),奚齊蔽於貪國而陷害申生,唐鞅在宋國被殺,奚齊在晉國被殺。
驅逐賢相而加罪於兄長,本身就是罪人,然而卻不自知,這是因閉塞造成的禍害。從古至今,因貪欲背叛爭權而不被危辱死亡的人,是沒有的。
鮑叔、寧戚、隰朋仁智且不蔽,因此能扶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相齊平。召公、呂望仁智且不蔽,因此扶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相齊平。
古書上說:“知賢稱之為明,輔賢稱之為能。不斷努力,其福必長。”這稱之為不蔽而得到的福祿。
昔日來往於各國)的遊士說客中的蔽者,即是擾亂國家之人。墨子蔽於隻重視實用,而輕視禮樂等文飾;宋子蔽於隻重欲想,而輕實得;慎子蔽於隻重視法治,而否定賢能的作用;申子蔽於隻注重憑借權勢駕馭臣民,而不注重發揮才智的作用;惠子蔽於善於言辭善辯,而脫離實際;莊子蔽於隻知順應自然,而輕視人的作用。
因此,如果單從實用的觀點去解釋事物,那麼道理)就成為追求功利了;如果單從欲望出發去看待事物,那麼道就成為滿足欲望了;如果單重視法理,那麼道就成為法規條例了;如果單重視權勢,那麼道就成為任所欲為了;如果單重視辭辯,那麼道就成為巧言辯說、空談理論了;如果單重視自然天)的作用,那麼道就成為聽天由命、純任自然了。
以上幾種看法思想),都僅僅是道的一部分方麵),正確的道理應該既體現客觀規律又適應具體事物的無窮)變化,一個方麵的見解不足以總括全麵。隻有片麵知識的人,隻知曉道的一個方麵,而沒有全麵的認識,便加以裝飾,用以炫耀,對內會引起自亂,對外會迷惑彆人,上蒙蔽下,下蒙蔽上,就會造成蔽塞之災禍。
孔子仁智且不蔽,因此他的學說講述治理天下的方法,足以為先王所用。這一學派具有全麵的道理,加以采用,沒有成見積習。他的德行可與周公取齊,名望可與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並列,這就是不蔽的福氣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聖人知曉玩弄心術的害處,看得見蔽塞的禍患,因此不受欲望的支使,不施行惡政,行事不會隻有開始無終結),也不會隻有終結無開始),處世不會隻知近不及遠,或隻知遠不知近,學識不但廣博而且深入,不但通古而且曉今。
把事物全部擺出來,正確地加以衡量。因此事物的差異就不會互相掩蓋而攪亂了真理。
什麼是衡?回答是:衡就是)事物的根本道理和普遍規律。思想上心)不可以不知道,如果不知道,那就會不讚成正確的道而讚成不正確的道。
人誰肯在放任自由的情況下,去做自己所不讚成的事,而不做自己所讚成的事?
用他不讚成道的心去選取人才,就必定選中不合乎道的人,而選不中那些合於道的人。
用不讚成道的心同不合乎道的人議論合乎道的人,是禍亂的根源。這樣怎麼能懂得道啊!
心思想、頭腦)知曉道之後才可接受道,接受道之後才能遵守道,並禁止非道。以其可接受道之心去爭取人,則符合尊道的人,而不符合違背道的人。以其可接受道的心與道上的人討論非道之事,是治理的關鍵,何必擔心不能懂得道呢?
因此,治理好國家的關鍵在於知曉道。人怎麼才能知曉道呢?回答是:心即思想)。心怎麼知曉道呢?答:虛心、專一而且鎮靜不亂。
心未嘗不能積累知識,然而還要講虛心;心未嘗不能兼知許多事情,然而還要講專心一致。心未嘗不能活動、變化,然而還要講鎮靜、持之以恒。
人生要有知覺、知識,還要有記憶,記憶就是心中有了儲藏;還要有所謂虛,不因心中已經有所儲藏而妨害接受新事物,這就是所謂虛。
心生來就有知覺,有知覺就能辨彆差異,辨彆差異,就是同時兼知;同時兼知,就是同時兼知兩種事物;不因為已經懂得那一個事物而妨害去懂得這一個事物,這就是專一。
心在人睡覺的時候就會做夢,在放縱的時候就要自行行動,在使用的時候就會思考問題。因此,心未嘗不會動,然而要有所謂靜,不讓夢想煩亂來乾擾知覺,就是靜。
應告訴未得道而求道者,要虛壹而靜,並實行起來,要象等待道那樣保持虛心,就能接受新的事物;要象學習道那樣專一,就能完全懂得各種事理;要象思索道那樣寧靜,就能明察各種事理。
認識了道而能明察事理,認識了道而又能付之於行動,這才是真正能體現道的了。虛壹而靜,稱之為大清明即思維清晰,認識達到了完全無蔽的狀態)。
如果萬物都無形而看不見,看不見就不會加以評論,不與評論就會搞錯位子。坐在室內而看見四海,處在現今而評論久遠,統觀萬物而知其實際情況,考查治和亂的道理,而通曉它的規律,裁管萬物,區彆萬物的特性而加以控製利用,就是使萬物各儘其用,掌握了道,那麼宇宙間萬事萬物都顯得有條不紊而有規律可循了。
恢恢廣廣指宇宙),誰知道它的邊際在哪裡)!睾睾廣廣,誰知道它的德行是什麼!涫涫紛紛千變萬化),誰知道它的實形是怎樣的!他的光明可與日月同輝,他的偉大,充塞宇宙的四麵八方,這才是認識達到“大清明”境界的人。他怎麼會有蔽啦!……
注釋見下一章)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