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概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全中國,結束了封建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麵,建立起第一個專製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為以後漢民族的形成,和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秦王朝為了鞏固和發展地主階級國家,曾經在政治、經濟等方麵,實行了許多改革,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統一了規製,實行統一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在文化上,秦始皇接受宰相李斯的建議,於公元前221年發布“書同文”的詔令,規定以秦國簡便的小篆和隸書,代替複雜多樣的古文字,從此漢字的結構基本定型,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對之後文化、學術的大發展準備了有利條件;
秦始皇還下令統一全國的貨幣,將鑄幣權收歸國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鑄幣;明確規定法定貨幣為黃金和銅錢,銅錢為圓形方孔錢,成為沿用兩千多年封建社會貨幣的基本形製;
還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以秦國的度量衡為標準,度製以寸、尺、丈、引為單位,以十為進位製度;量製以龠、合、升、鬥、桶為單位,也是十進製;衡製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進位:24銖=1兩,16兩=1斤,30斤=1鈞,4鈞=1石。
但是,秦王朝實行的許多政治措施,都是在加重對農民殘酷剝削的基礎上推行的。因此,它不但受到被推翻的,諸侯各國舊貴族的反對,也激起了廣大人民的不滿和反抗,使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和複雜。
秦王朝定出了許多嚴酷的法令,來鞏固其統治。在文化上,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麵。
實行了商鞅、韓非的“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的,專製主義政策;定出了“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的殘酷法令。
形成了“焚書坑儒”的實況,將460個儒生,全部活埋於鹹陽城外的驪山溫穀。許多珍貴的古籍被燒為灰燼,文化和學術遭到嚴重摧殘,使文學的發展遇到困難。
秦始皇一生曾五次出巡各地,公元前210年,在最後一次出巡中於沙丘宮病死。始皇一生50年,成為千古一帝,建樹頗多,成就巨大,可又是一代暴君,其施行的暴政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始皇死後第二年,即公元前209年七月爆發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領導人是陳涉勝)和吳廣都是河南人),在被逼無奈之下,揭竿而起,迅速壯大,聲勢浩大,起義軍最多時達數十萬人之眾。至12月,在秦王朝的殘酷鎮壓下,失敗了。
但是各地百姓紛紛響應,農民起義象一陣風暴,很快就席卷了大半個中國。在南方會稽有一支八千人的起義隊伍,首領是項梁和他的侄兒項羽江蘇人,楚國大將的後代),劉邦江蘇人,做過秦朝的小官)帶著一百人隊伍來投靠項梁。
之後項羽和劉邦分道揚鑣,楚漢相爭,公元前207年,項羽率軍“破釜沉舟”,於巨鹿大敗秦軍;公元前206年,劉邦進軍灞上,秦王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邊戰敗,在“四麵楚歌”聲中自刎。劉邦稱帝即漢高祖),建立了漢朝,定都洛陽,後遷都到長安今陝西西安)。
秦代文學談不上什麼發展,比較值得一提的代表人物,隻有李斯。
李斯小傳
李斯?——公元前208年),戰國時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他和韓非同是荀況的學生。
學成後,到秦國遊說,受到秦王賞識,拜為客卿。後又提升為廷尉、宰相等官職。他曾幫助秦王製定擊破六國的戰略,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事業。
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協助始皇廢分封,推行郡縣製,分全國為36郡,直屬中央政府,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政治體製。
不久,他又幫助始皇下禁書令,製定了全國統一的法律、文字和度量衡等,對鞏固新興的封建製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始皇死時,李斯中了趙高的陰謀,矯詔殺太子扶蘇。秦二世即位,趙高用事,誣李斯謀反,被腰斬於鹹陽市,夷滅三族。
李斯的著作和言論流傳下來的不多,除了《諫逐客書》外,還有《論統一書》、《行督責書》、《自“罪”書》等。
李斯是一位頗有文采的散文家,他的《諫逐客書》是先秦散文中的一篇有名作品。
李斯的主要著作:
《諫逐客書》—1
原文: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繆公求士,西取由餘於戎,東得百裡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製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麵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史記?李斯列傳》
釋義:
本文是公元前237年,李斯在秦國做客卿時,給秦王的一個奏章。
那時韓國曾派一個名叫鄭國的水工,幫助秦國修築了灌溉渠,這對秦國的農業雖然有利,但它不利於秦國進兵韓國。
秦的宗室大臣就趁機向秦王上書,汙蔑客卿是為本國利益著想,來秦國做間諜的,“請一切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就寫了這篇《諫逐客書》,申述他的政治主張。
文章歌頌了客卿的曆史功績,提出對客卿要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排斥,應廣泛吸收人才為秦國效勞,並說明逐客以後將要產生的禍害。
文章最顯著的特點,是列舉很多比喻,說明不應“非秦者去”,而正麵的話隻有寥寥幾句。它指出逐客非所“跨海內、製諸侯之術”,很能打動秦王。所以秦王就收回原令,恢複了李斯的官職。
文章既以鮮明的比喻,形象生動,複用排比的句式,音節鏗鏘,議論透辟,辭藻瑰麗,是一篇有文學特征的政論散文。它和漢初的辭賦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