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主術訓》
譯文參考):
標題:“國君治理國家的方法的注解)”
民為了生存,一人耕田,最多十畝。中等的田地,年終的收獲,不過一畝地四石。妻兒老人都仰仗地裡的收獲)吃飽肚子存活)。
如若遭遇澇旱災害的禍患,就無法上繳賦稅和車馬兵革的費用了。由此可見,人生多麼艱難憂苦啊。
為了天地之大計,耕種三年能餘存一年的糧食,大約耕種)九年能有三年的積蓄,耕種)十八年能有六年的積蓄,耕種)二十七年能有九年的積蓄;雖有澇旱災害之殃,不會有人因困窮而流亡流離失所)。
因此國家如果沒有九年的積蓄,就是不足;沒有六年的積蓄,就是憂苦困難;沒有三年的積蓄,就是窮乏貧窮)。
所以仁慈賢明的君主,會節製對下民的索取,自己養尊處優)有度分寸),這樣就承受得住天地的托付,而人民)不會遭遇罹患)饑寒之災禍。
如若是貪婪的暴君,騷擾下民,掠奪百姓,以滿足無窮的私欲,百姓就享受不到上天的協和之氣,以及大地生長的穀物之德惠。
食是民之本,民是國之本,國是君之本。所以,一國之君,上要順應天時,下要發掘地財,中要會用人力。
就是要使萬物成長,五穀廣植;教民養育六畜,依時植樹,勤修田地,種植桑麻;使肥沃與貧瘠、高處與低下的田地,隨地製宜;
在丘陵和崎嶇險要、不能種植五穀的地方,可種植竹木;春撿枯木,夏收果瓜,秋蓄菜蔬,冬伐薪柴,以供民用。這樣生時不缺用,死後不棄屍。
因此先王立法,打獵不得把整群的鳥獸全部捕殺,不得獵取鹿仔和麋仔,不得涸澤而漁捕魚把池塘的水弄乾),不得焚林而獵。
每年十月以前,不得在野外布置捕殺兔和鳥的網具;開春以前,不得把捕魚的網下到水裡;鷹隼還沒有凶猛起來,不得將羅網布置在谿穀;
草木還沒有落下,不得帶刀斧進入山林;昆蟲還沒有蟄伏冬眠),不得用火燒田;不能殺害懷孕的動物,不能取鳥卵蛋);不得捕殺未長到一尺長的魚,不能吃沒養到一年的豬。
這是因為草木生發好像蒸氣一樣,禽獸歸來好像流泉一樣,飛鳥回來好像煙雲一樣,有招致它們的方法。
因此先王執政,到了立春以後,修理土地的疆界;三月份,開通道路去除路麵的雜物);十月份,修橋梁;三月間,種麥)穀;四月間,種黍菽;八月間種宿麥;秋季裡,收斂蓄積,砍伐薪木。上告之於天,下布之於民。
所以先王能順應時機而修備,富國利民,充實空曠的土地,招來遠方的人,其道理就明備啦。
注釋:
1、主:人主,國君。術:道術,方法。主術:國君治理國家的方法。訓:訓詁,就是注解的意思。
2、蹠zei累音):犁上的木杷pa爬音):。這裡指犁一類的耕具。
3、中田:中等的田地。
4、卒歲:終年。
5、涔:澇。
6、征賦:賦稅。兵革:兵器、甲胄之類。
7、憫:憂苦。
第一段提要:擺出實際情況——人民從事農耕,生活困苦,為下文國君當關懷人民生活,重視農業生產,提出根據。
8、率u律音):大約。畜:和下文的“積”、“儲”意思差不多。
9、憫急:憂苦困難。
10、明王:賢明的君主。
11、離:同“罹”。遭。
12、若:至於。
13、橈:擾。
14、侵漁:掠奪。
15、適:適合。滿足。
16、被、履:都是承受的意思。和:指協和之氣。地德:指土地所生長的五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