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初期,經過60多年休養生息,社會生產得到恢複和發展,經過文帝和景帝時期的“文景之治”,初顯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國家財貨充盈。
特彆是景帝劉啟削平七國,基本上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在這樣的基礎上,漢武帝劉徹於公元前141年16歲繼位,一共做了54年皇帝,加之宣帝劉詢時代,為西漢的中葉,是西漢經濟大發展和國勢最強盛的時期,使西漢成為亞洲最富強繁榮的多民族國家,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
漢武帝雄才大略,作了許多大事和重要的貢獻,對當時和後世都發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他對外出擊匈奴,追出塞外數千裡,弭除了曆年的邊患,打通了河西走廊;
又用兵南方,結束了一些部族紛爭的局麵,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控製和開發,統一了南越地區,設立了南海,蒼梧等九郡;
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實現和發展了與西域地區的交流,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
漢武帝對內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改良耕作技術;把鑄錢和鹽、鐵三業收歸官營,將運輸和貿易由國家壟斷,使物價平衡;打擊地主和商賈豪強,緩和了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使經濟得以進一步繁榮,社會生產得到新的發展。
在思想文化方麵施行較寬鬆的政策,促進了全國的統一和文化的昌盛,文學、曆史、天文、音樂、藝術,各方麵人才輩出。
武帝罷斥諸子百家,獨尊儒學,提倡經董仲舒改造過的今文經學非古文經學)家的儒學,雜揉了戰國以來陰陽五行和黃老刑名等各家學說,在孔子名義下統一起來。
這對當時政治的統一和封建社會製度的鞏固是有利的,但是這種思想的統治卻限製了學術的發展,束縛了作家的思想;
他設立了一個專門的音樂機關,叫“樂府”,收集各地的民歌,後人稱為“樂府詩”,在我國文學史上是一份寶貴的遺產。
他還提倡辭賦,使辭賦流行起來,產生了一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有積極支持漢武帝的政治、軍事行動的董仲舒、司馬相如、嚴助、朱買臣等人,有作為皇帝的清客,專供宮廷娛樂的枚皋、東方朔等人,
還有不滿意漢武帝在政治上的一些措施,不滿意當時社會的一些不合理現象,但卻反映了人民的情緒的司馬遷。
武帝以後,昭帝劉弗陵和宣帝劉詢時代,社會比較安定,農業生產有發展,但是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建樹,文化上繼承武帝提倡的今文家儒學,卻少有重要的作家。
西漢中葉的主要作品和作家:
1、《淮南子》
簡介:
《淮南子》是漢朝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方士編寫的一部書,大部分是道家的言論,其中夾雜一些孔、墨、申、韓的思想,也記了不少秦、漢間的佚事,內容豐富,是秦朝以後比較有名的子書。
它在政治思想上,有進步和保守的兩麵性,在哲學思想方麵,既有唯物主義的因素,也有不少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觀點,以及悲觀沒落的情緒。
這部書稱為《淮南鴻烈》,“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它包括著廣大而光明的道理。它又簡稱《淮南子》,原有內、中、外篇,中、外篇已經失傳,流傳下來的隻有內篇二十一篇,漢高誘為它作了注。
劉安?——公元前122年)的父親劉長,是漢高祖的兒子,封淮南王。漢文帝時劉安襲封。劉安喜歡讀書鼓琴,善於寫文章。漢武帝曾經叫他作《離騷傳》另說作《離騷賦》),清晨受命,吃早飯的時候就寫成了。
漢武帝愛好藝文,對他很尊重。四方賓客方士,多投奔了他。於是就與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得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等,共同著述了這部書。後以謀反未成自殺。
《主術訓》
原文:
夫民之為生也,一人蹠而耕,不過十畝。中田之獲。卒歲之收,,不過畝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時有涔旱災害之患,無以給上之征賦車馬兵革之費。由此觀之,則人之生憫矣。
夫天地之大計,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積,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儲;雖涔旱災害之殃,民莫困窮流亡也。故國無九年之畜,謂之不足;無六年之積。謂之憫急;無三年之畜,謂之窮乏。故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節,自養有度,則得承受於天地,而不離饑寒之患矣。若貪主暴君,擾於其下,侵漁其民,以適無窮之欲,則百姓無以被天和而履地德矣。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儘地財,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穀蕃植。教民養六畜。以時種樹,務修田疇,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險不生五穀者,以樹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為民資。是故生無術乏用,死無轉屍。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豺未祭獸,罝罦不得張於谿穀。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蟲未蟄,不得以火燒田。孕育不得殺,鷇卵不得探。魚不長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發若蒸氣,禽獸之歸若流泉,飛鳥之歸若煙雲,有所以致之也。故先王之政,四海之雲至,而修封疆;蝦蟇鳴燕降,而達路除道。陰降百泉,則修橋梁。昏張中,則務種穀。大火中,則種黍菽。虛中,則種宿麥。昴中,則收斂畜積,伐薪木。上告於天,下布之民。先王之所以應時修備,富國利民,實曠來遠者,其道備矣。
——《淮南子》
釋義:
《主術訓》是《淮南子》裡的一篇,本文是從中節選的。全篇論述國君治國,應當薄取於民,積極發展農業生產,使國家豐足,人民安樂。所講的為君治國之道,從根本上說,為的是鞏固封建統治的。
但是文章裡有些關心人民疾苦的話,在當時曆史條件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改善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因而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在寫作方麵,敘事說理多用排比句式,筆調圓熟,文氣流暢,而組詞造句,尤見整齊勻稱。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