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中葉最值得一提的文學家和曆史學家,是司馬遷及他寫的《史記》。
《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它總結了從傳說的軒轅皇帝到漢武帝時,我國民族三千年發展的曆史。
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全書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以本紀和列傳為主體,各體相互配合,這種體例成為曆代紀傳體曆史著作的典範。
《史記》產生的時代,正是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製度已經建立和鞏固的時代。地主階級為進一步加強統治,亟需按自己的要求總結曆史經驗,重新解釋曆史。
《史記》根據《春秋》“道名分”的精神,曆敘帝王將相興亡成敗的經驗,勾劃了怎樣為君、怎樣為臣的模式,從而肯定了地主階級的等級製度和綱常倫理,正是封建統治所需要的。
但《史記》又不同於《春秋》的“道名分”,在處理曆史問題時,表現了許多獨特可貴之處。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凡是代表性的人物,都給他們作了傳。
特彆是把農民起義領袖陳涉、項羽,列入世家和本紀。對於遊俠、刺客的優秀品質,也加以肯定。對於當代帝王和社會不合理的現實,敢於揭露批判。
作者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曆史家,能夠這樣做,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另外,《史記》還記載了少數民族的情況。
在寫作方麵,《史記》既是曆史的實錄,又有高度的藝術性,強烈的感染力。它繼承和發展了戰國時代史傳文的優點,塑造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開創了傳記文學的模式。
它善於選擇事物發展的關鍵時刻,透過激烈的矛盾鬥爭的描寫,使人物的特征充分展現出來。
如《項羽本紀》選擇了“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三個片段,作為重點插敘,因而使項羽的形象很為突出。
《史記》對曆史人物不是客觀主義的敘述,作者對它傾注了強烈的愛憎感情,但又不靠直接評論,而是寓論斷於敘事。抓住最有典型意義,能反映人物本質特征的語言和行動,作具體生動的描述。如《魏公子列傳》、《李將軍列傳》。
《史記》又根據人物不同的出身、經曆和性格,采用不同寫法,有的通過寫出身,預示其思想根源,有的通過寫外貌,有的用對話或自白,有的選用彆人的議論,使形象更為鮮明。
但總的都是把人物寫得有血有肉、羽羽如生。所以《史記》既是史學名著,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魯迅曾肯定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的《離騷》。”
《史記》在文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在塑造人物、安排情節和運用語言方麵,對唐朝傳奇和明、清誌怪小說,以及某些人物傳記有很大的影響。
它所記敘的曆史人物和事件,有些就成為後來戲劇、小說的題材。它的藝術手法,特彆是簡潔明練、平易生動的語言,為韓愈以下曆代散文大家所學習,用來反對繁縟、艱澀、古奧的文風,成為一麵旗幟。
總之,《史記》是一部空前巨大的曆史著作,同時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的傳記文學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對後世發生的影響也是很巨大的——特彆是對於後來小說創作所發生影響。
另一方麵也必須指出:《史記》從帝王為中心的曆史觀出發,美化了封建帝王將相,把他們的成敗興衰、“文治武功”,看作曆史。
這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對曆史的偏見,是唯心史觀,與曆史唯物主義是根本對立的。我們應該對作者的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有所認識。
另外,全書一百三十篇內,中間有十篇是有目無文的。今本《史記》,有些殘缺部分是西漢末年禇少孫所補寫的。
作者小傳: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人。是我國著名的曆史學家,又是傑出的文學家。
父親司馬談,熟悉天文曆算曆史掌故,學識淵博,曾任太史令。司馬遷十歲公元前136年)時,開始學習古文,能誦讀古書。
後來還跟當時經學大師董仲舒、孫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學問益進。二十歲公元前126年),他開始到祖國各地長途漫遊,曆經長江中下遊和山東、河南等地,也到過浙江會稽,搜集曆史遺聞,了解民情風俗。
壯遊歸來,當了郎中,“掌守門戶,出充車騎”,職位雖低,但得以了解最高統治集團的宮廷內幕。
公元前111年,他三十五歲,奉命出征巴蜀,接觸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山川風土。廣泛的閱曆和廣博的學識,使他增長了史才和史識,從而也產生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公元前110年,司馬談死。臨終時囑咐司馬遷,要繼《春秋》、《尚書》之後,編製一部通史。當時形勢也剛剛有編寫通史的需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任為太史令,有機會飽覽皇家的大量藏書,即所謂金匱石室之書,於是就結合其父親所積累的資料,和個人實地考察所得,整理、考核、排比曆史資料;同時和專家們共同修訂曆法。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他主持的太初曆修訂完成,就開始撰寫《史記》。五年後,因為替投降匈奴的將領李陵辯解,觸怒了漢武帝,下獄,受殘酷的宮刑。
在獄中,他仍堅持寫作。公元前96年,被釋出獄,任中書令。這是皇帝身邊的秘書,職位不低,但當時都由宦官充任,他內心十分痛苦。
為了完成《史記》,他含垢忍辱,繼續寫作。經過十年的辛勤勞作,終於完成了這部巨著,大約在公元前93年前後,《史記》基本上定稿。不久,司馬遷也就逝世了。
司馬遷不僅是漢代的一位偉大的曆史家和文學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超過同時代人的地方在於他的唯物主義思想因素和批判的精神。
他接受各家的影響,同時又能用批判的精神來對待各家思想。他對天文、律曆等自然科學有研究,在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之說風靡一時之際,他獨自出來反對那些“星氣之書”。
在《伯夷列傳》裡,他懷疑所謂“天道”,舉出一些事實,說明善人不一定善報,惡人不一定惡報,發出了“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的疑問。能夠從曆史事實來考察和判斷一些傳統觀念的可靠與否,這就是唯物主義精神。
他認為在曆史的興盛時期,已經包含了衰亡的因素,這些都是他的唯物主義的見解而且帶有樸素的辯證法。
對於曆史人物他有自己的衡量標準,既不完全是儒家的,也不完全是其他各家的。他能根據那些人物在當時曆史條件下所起的作用,來評價他們,不是單純地根據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德倫理觀念,而是包含了一些人民的觀點。
正由於他的思想是這樣博大而深刻,因此一部《史記》就能寫得那樣豐富多彩。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