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我國封建社會~秦漢時期33_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 > 第121章 我國封建社會~秦漢時期33

第121章 我國封建社會~秦漢時期33(1 / 1)

司馬遷的主要著作:

8、《貨殖列傳序》—1

原文: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天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埶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穀、纑、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枏、梓、薑、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裡往往山出棊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史記》

釋義:

這篇文章節選自《史記》的《貨殖列傳》。文章論述了生產、交易,不斷增加社會財富的重要性。

文章開始首先否定了老子“至治”的空想,然後逐層論證貨殖的重要性。論證中先概括提出人民對生活的要求愈來愈高,必須因勢利導,滿足人民的欲望。

再列舉廣闊的地域,豐富的資源,說明工、農、商、虞在發展生產中各自的作用。因此,發展生產、互通有無是符合人民要求的。

然後引用《周書》、敘述史實,說明貨殖足以富國富家的道理。最後得出發展經濟對政治的影響的結論。

司馬遷在二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裡,就注意到經濟生活,提出發展生產的主張,對社會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文末提到“人富而仁義附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這些觀點,是有其時代局限的,應予分析批判。

譯文參考):

《老子》上說:“最好的國家治理,是鄰國之間,雞狗之聲相聞聽得到),人民各自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一直到老死都不相往來。”

以此為教誨,來挽救近世的風氣,塗塞人民的耳目,使之不識不知,就幾乎不可行了。

太史公薑子牙)說:“神農以前,我不知道。至於《詩經》《尚書》裡所講述的,虞、夏以來,耳目極為喜好音樂和女色,口舌極愛芻豢牲畜)肉的美味,身體追求安逸快樂,而內心誇讚權勢、才能的榮耀,使這樣的習俗深入民心已經很久了。”

雖然老子的言論廣為流傳,但是始終不能化為行動。因此,良好的辦法是,讓他們照原樣發展,其次是以利益加以引導,其次是給予教誨,其次是製定規章,使人們遵守,從而規規矩矩,最下策是與民爭利。

太行山以西盛產木材、竹子、穀落葉亞喬木,樹皮可造紙)、纑山中野麻,可以織布)、旄旄牛尾,可做旗幟上的裝飾)、玉石;

太行山以東多有魚、鹽、漆、絲、音樂和美女;長江以南出產楠木、梓落葉喬木)、薑、桂、金、錫、連鉛礦)、丹砂、犀犀牛角)、玳瑁龜類,甲殼可製作裝飾品)、珠璣、齒、革動物皮革);

龍門山和碣石山北多有馬、牛、羊、氈裘、筋角製弓原料);山上都出產銅、鐵,產地相距往往不出千裡,如棋子那樣密布:這是它們的大概情況。

以上這些都是中國人民所喜好需要)的,風俗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習慣傳統。所需要的物品都要農民來耕種,開發山澤資源的人來開發,工人來製造,商人來溝通交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些難道有政治教令征發人民使他們約期會集嗎?其實各人都會發揮自己的才智,竭儘自己的能力去從事各項工作),便會得到滿足)所需要東西。

此處物賤,求彼貴處賣之;此處物貴,求彼賤處買之,各人從事各人擅長的業務,去做樂於做的事情,就像水流而下,日夜不休,不招而自來,不求而自有人出力。這難道不是符合道理,自然發展的應驗嗎?

《周書》上說:“如果農民不出產農作物),則食品會缺乏;如果工人不出產工業產品),則許多事情會作不成;如果商人不出售商品,則食、事,財這三寶會斷絕;如果開礦的人不開采各種礦物,則資財會減少。”

資財缺乏會使山上的各種礦物得不到開發。以上四種人,掌控著人民衣食的來源。源大則豐饒,源小則短缺。上能使國家富強,下能使家庭富裕。

貧富全由自己,無人能奪走或給予,聰明的人有餘,笨拙的人不足。原先太公望被封於營丘今山東昌樂縣東南),是海邊的鹽堿地,人少;

太公勸人們做女功紡織等),提高技能,捕魚、曬鹽,於是人、物逐漸歸來,象繩索一樣接連而來,象車輪的輻條集中於輪轂一般,四方人物聚攏來歸。齊國製造冠帶衣履,供天下人用,東海和泰山之間的諸侯國人整斂衣袖前往朝拜。

其後齊國衰落,管仲重整太公的政策,設立掌管錢幣的九府官府),桓公稱霸,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奢侈越禮,位列陪臣,富於各國的君王。齊國富強至到威王和宣王。

因此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富有而廢於貧窮。君子富有,多做賢德的事;小人富,適當地用自己的勞力。

湖深邃遂便於魚的生長,山高大便於野獸的聚集,人富裕便於仁義附體。富人得勢會更加彰揚,失勢則作客都沒處可去,因失勢而不快樂的心情,在夷狄更為厲害。

諺語有說:“家有千金的人,不會犯法受刑,死於街市古代刑人之處),因為他知道榮辱,恥於犯法。”這不是空話。

因此說:“天下熙熙熱鬨),皆為利來;天下壤壤擁擠),皆為利往。”千乘之王天子),萬家之侯諸侯),百室之君大夫),都患貧窮,更何況平民百姓啦!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鬼媒 梅香歸處 八零老太重生隨軍,白眼狼悔斷腸 泛魔論 領證爽約?我轉嫁你哥哭什麼 四合院:賈張氏哭我喪,我反手一耳光 換嫁隨軍,誰家凶獸奶呼呼呀! 請同學斬妖 幼龍的人類觀察記錄 我在規則怪談裡無視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