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黃巾大起義在地主階級的血腥鎮壓下失敗,東漢皇朝覆滅。之後在農民的血泊和統一帝國的廢墟上,形成了眾多軍閥的割據和混戰。
例如三國鼎立,相互間的攻伐:袁紹擁兵自重,梟雄曹操,王允除董卓,煮酒論英雄,官渡之戰,孫策入主江東,三顧茅廬,赤壁之戰,劉備入川,火燒連營,七擒孟獲,秋風五丈原,司馬懿篡權,智出陰平關……;
又如西晉醒風,相互間的攻伐:蓄誌滅東吳,八王之亂,李特起義,劉淵反晉……;
又如東晉十六國對峙,相互間的攻伐:王馬共天下,祖逖中流擊楫,桓溫北伐,淝水之戰……;
再如南北朝並立,相互間的攻伐:劉裕成帝業,拓跋珪建北魏,檀道濟唱籌量沙,孝文帝改革,侯景反複無常……。
各國、各軍閥之間的割據和混戰,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例如長安一帶,由於戰亂,出現了“穀一鬥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盈積,殘骸餘肉,臭穢道路”《晉書:食貨誌》)的慘象。這種現象在當時廣大地區都曾出現過。可見這場慘禍的嚴重程度。
這些割據稱雄的軍閥大抵是大貴族官僚地主集團中的人物,他們絲毫不顧人民的死活,儘量壓迫、剝削人民,在政治上缺乏遠見,因此不久都失敗了。
最後存留下來的是一些原來出身比較寒微,代表著中小地主階級利益的人物——曹操、劉備和孫權。其中占領北方廣大地區的曹操力量最強,在政治和文化方麵也最有貢獻。
曹操和他的集團所以能取得勝利的原因,就在於他代表著地主階級中比較低微的階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向農民讓步,實行抑製豪強兼並的政策,推動了生產的發展。
隨著大貴族官僚集團的統治,在農民起義打擊下的削弱,和原來比較寒微的中小地主們的得勢,當時的思想、文化麵貌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人們的思想開始從原來統治者的,儒學禮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以曹操為代表的中小地主們,受儒家的影響較淺,他們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在政治和文化方麵都采取了兼容並包的方針。
曹操在選拔人才時,實行“用人唯才”的政策,公開主張“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也可錄用。這就使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由和活躍。
各種“異端”思想得到了發展,老莊思想和外來的佛教也日益興盛。因此,文化思想方麵,漢魏之際是一個轉折點。這在文學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曹操和他的集團不但在政治上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在文學上也體現了這一階層的藝術興趣。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都是詩歌的作者和提倡者。
在他們周圍,聚集了當時許多著名的文人。他們向樂府民歌學習,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詩篇,打破了兩漢以來辭賦獨盛的局麵,使詩歌成為文學創作上的主要形式。
曹操父子和依附他們的文人們都是漢末軍閥混戰的目擊者,他們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有很深的感慨和同情;
他們在政治上也都有一定的抱負,新的政治形勢給他們創造了施展才能的條件。因此,在他們的詩歌中很多篇章都相當深刻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也常常吐露出他們及時“建功立業”的雄心。
這些是建安作家的顯著特色,主要體現在詩歌方麵,在辭賦和散文中也同樣可以見到。這是由社會決定的,但漢代樂府民歌影響也是重要原因。
漢樂府中很多名作大膽地揭露當時黑暗現實的傳統精神,對建安作家有著深刻的示範作用。建安作家的作品反映生活的麵,比漢代的詩人和辭賦家要廣泛得多。
下層人民行子、思婦的情緒被大量寫進詩中,也是受樂府民歌啟發的結果。
在藝術手法上,漢代樂府的那種渾厚、剛健和樸素的特色,也在建安詩歌中顯著地表現了出來。建安作家加強詩句的色澤和光彩,使之更加華美。
在散文和辭賦方麵,他們把這些體裁引向清新、活潑的道路,加強了抒情的氣氛。
建安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俊才雲蒸”的時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湧現出來,使各種文體都得到了發展,尤其是詩歌方麵,打破了漢代四百年沉寂的局麵,五言詩從這時開始興盛,七言詩也在這時奠定了基礎。
曆來作家常把建安看作文學的黃金時代。他們在反對綺靡柔弱的形式主義文風,和強調作品的現實意義時,往往提出建安作品來作為效法的典範。唐代陳子昂所提倡的“漢魏風骨”就是最好的例子。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