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蔡倫,對造紙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上的卓越貢獻,是一件大事。
蔡倫,字敬仲,桂陽人,很有才學,為人敦厚正直,因才乾傑出被授予尚方令職,他係統總結了之前的造紙技術和經驗,進行了成效卓著的試驗和革新。
他大膽選用麻頭、敝布、廢舊漁網、樹皮等廢品為造紙的原料,並用草木灰或石灰水對原料進行浸漚和蒸煮的方法,來製造紙漿,加快了纖維的離解速度和質量更細、更散),大大提高了紙張的生產效率和質量。
他被朝廷封為龍亭侯,他生產出來的紙被百姓稱為“蔡侯紙”。蔡侯紙的問世,標誌著紙張取代竹、帛,成為文字的主要載體時代的到來。
廉價高質的紙張促進了知識和思想的大傳播,引發了書寫材料的大革命,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對世界文明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末有一位神醫不得不特彆提到,他就是張仲景,名機,約生於公元150年,卒於公元219年,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自幼聰穎好學,對名醫扁鵲很尊崇,成年後拜同鄉名醫張伯祖為師,因極刻苦,很快儘得真傳。後被舉為孝廉,出任長沙太守。
他身居要職,卻淡泊名利,關心百姓疾苦。每逢初一和十五開放大堂為百姓診病,號稱“坐堂醫生”。之後辭官行醫,懸壺濟世。
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於3世紀初,寫成《傷寒雜病論》16卷,成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專著。創造了世界醫學史上的三個第一:
第一次記載了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他所創立的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兼並土地日益嚴重,宦官專權,吏治腐敗,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天災人禍不斷,流民顛沛流離,加之戰亂頻繁,瘟疫橫行,民不聊生。
促使走投無路的農民被迫奮起反抗,釀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準備、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
巨鹿的三兄弟,老大張角煲、老二張寶、老三張梁創立了太平道,利用宗教把全國的農民組織起來,經過10年的積極準備,
於公元184年2月初五,全國8個州36方,幾十萬太平道農民,頭裹黃巾,“遍地開花”,同時起義,殺官掠地,包圍京城。
震驚了皇朝,派出大批軍隊殘酷鎮壓農民軍,經過9個月的鏖戰,最終黃巾軍以失敗告終。但是餘波持續了20多年,瓦解了腐朽的東漢王朝,結束了外戚宦官的黑暗統治。
中國社會進入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數百年裡,除西晉短暫的統一外,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了20多個,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政權。這一時期雖然社會矛盾尖銳,但民族融合加速,為日後大統一國家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