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主要著作
3、《桃花源記》
釋義:
《桃花源詩並記》是陶淵明晚期的作品,這裡隻選用“記”的部分。
東晉末年,政治極端腐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北方各族政權不時南侵,使整個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困苦,連陶淵明自己也過著“耕植不足以自給”的生活。
《桃花源記》提出了《桃源”式的社會理想,反映了當時人們希望過那種沒有壓迫、剝削的自給自足的自由生活,啟發人民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鼓舞人們反抗不合理的現實製度。
但由於它不能把人們從不滿現實引向改變現實的鬥爭,隻能把人們引向逃避現實的幻想,所以從現在來認識,這種態度是消極的。
全文根據當時陶淵明的家鄉江州一帶人民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晉書?劉毅傳》)的事實,加以想象,虛構而成,與當時社會作鮮明對照,通過寓意批判當時的現實;
文中又以真人間於虛構情節中,虛實相間,用以加強它的藝術的真實性;文章以不長的篇幅敘述了一段引人入勝的完整的情節,且用意深刻;
全文用語簡潔、自然,卻描述得十分生動、細致,特彆是桃源勝境內外的描寫,自然而奇特,清雅而壯觀。
注釋:
1、太元:晉孝武帝年號376—396年)。
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市。
3、緣:循,沿著。
4、中無雜樹:指桃花林中沒有彆種樹木。
5、英:花。繽紛:繁多而雜亂。
6、窮:儘。
7、才:僅。
8、豁然:開闊通達的樣子。
9、儼然:整齊分明的樣子。
10、屬:類。
11、阡陌:田間小道,南北為阡,東西為陌。交:交錯通達。
12、悉:儘,全。
13、黃發:指老人,因老人發色轉黃。垂髫tiao條音):指兒童,古代小兒垂發曰髫。
14、並:都。怡然:愉快的樣子。
15、乃:於是。
16、所從來:從哪裡來。
17、具:一一,都。
18、要:通“邀”,約請。
19、鹹:都。訊:消息。
20、先世:先祖。
21、邑人:同鄉人。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22、乃:竟然。
23、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和“論”是兩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無論”的用法。
24、歎惋:歎息。
25、延:邀請。
26、不足:不值得。
27、扶:按,沿著。向路:舊路,指來時的路。
28、誌:記,作標誌。
29、郡下:指武陵郡。
30、詣:往見。太守:郡的行政長官。
31、南陽:今河南南陽市。劉子驥:名驎之,子驥是字,好遊山川,隱居不仕,曾到衡山采藥,迷失道路,經人指點才回到家裡見《晉書?隱逸傳》),作者為加強虛構作品的真實感,用了一個真人的名字。
32、高尚士:舊時指有道德、有學問的清高的讀書人。
33、規:計劃。規往:打算到那裡去。
34、未果:沒有實現。
35、尋:不久。
36、津:渡口。問津:問路,這裡作訪求講。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