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的作家及其作品
鮑照
小傳:
鮑照414—466年),字明遠,南朝宋東海今江蘇漣水縣北)人。曾在南朝宋孝武帝時任中書舍人。
後來作過鎮守荊州的臨海王劉子頊xu旭音)的前軍參軍,因此世稱為“鮑參軍”。劉子頊作亂,鮑照為亂兵所害。
他和謝靈運、顏廷之同時,都以詩著稱,合稱為“元嘉三大家”,而成就較顏、謝高,是當時的傑出詩人之一。
杜甫很賞識他,曾用“俊逸鮑參軍”的詩句稱讚他。他在當時受到門閥製度的壓抑,一生很不得誌。
他的作品,在內容上充滿著懷才不遇的憤懣情緒,同時揭露了當時社會中的不合理現象,對被壓迫者表示同情,表現了愛國熱忱和追求美好未來的理想。
他的一部分作品中也存在著消極思想和感傷情緒。風格上,一般能擺脫當時浮靡柔弱風氣的影響,特彆是樂府詩的成就很高。
他的七言詩對唐朝高適、岑參、李白等有一定影響。鮑照的賦以《蕪城賦》為最著名。散文方麵,也有一定成就。今傳《鮑參軍集》十卷。
鮑照的主要著作
1、《代出自薊北門行》
原文: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鹹陽。
征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
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
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衝塞起,沙礫自飄揚。
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釋義:
這首詩寫北方發生邊警,朝廷派遣軍隊抗禦敵人的情況,和壯士誓死衛國的決心,並反映了邊塞風光。
全詩筆力遒勁,形象鮮明、逼真、生動。
譯詩:
告警的文書、烽火傳到了京城,緊急邊防。
朝廷聞警,調大軍騎兵)駐守廣武,又分兵出去援救朔方。
深秋時節,氣候乾燥,弓箭強勁有力,敵人的陣容精銳且悍強。
天子聞警震怒,就遣使發兵禦敵,使者不絕,遙遙相望。
奔赴前方,禦敵的隊伍如雁飛般,整齊地沿石路前進,如魚遊那樣前後相貫,渡過飛跨兩岸的橋梁。
簫鼓聲中流露出思念家國的情緒,旌旗鎧甲都積著北地的濃霜。
疾風自塞外吹起,沙礫飛揚。
因天氣很冷,馬的身體縮在一起,毛豎起來像刺蝟一樣,兵士們雙手凍得連弓也拉不開張。
在危難的時候,可以看出臣子的氣節,在亂世裡,可以識彆人的忠良。
投身行伍之中,來報答明主的恩情,誓死衛國,豪氣壯。
注釋:
1、代:擬的意思,仿作。《出自薊北門行》據《樂府解題》說:“……其致與《從軍行》同,而兼言燕、薊風物及突騎勇悍之狀。”薊,故燕國,在今北京一帶。
2、羽檄:古代的緊急軍事公文。亭:亭候,用來駐兵以伺候敵人的建築。邊亭:邊境上駐兵防守敵寇的城堡。
3、屯:駐軍防守。廣武:今山西代縣西。朔方: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一帶。
4、嚴秋:深秋。筋竿:指弓箭。
5、遙相望:言不絕於路。
6、雁行:謂排列如雁飛的行列。飛梁:飛跨兩岸的橋梁。
7、蝟:刺蝟。角弓:用角裝飾的弓。
8、國殤:為國犧牲的人。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