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曆經的大事:
四、玄奘西遊取經
玄奘姓陳名褘,13歲出家,為了鑽研佛經,深通教義,玄奘遍訪國內的佛學大師。但是佛教宗派很多,經義解釋互有矛盾,“莫知適從”,玄奘“誓遊西方,以問所惑”,決心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經。
貞觀年間,出境控製很嚴,627年八月,玄奘夾雜在商人中間混出玉門關,帶著一行人馬,踏上了西遊的征途。
經過戈壁、沙漠,翻越雪山冰河,經曆了千辛萬苦,玄奘進入印度境內以後,三年遊曆了20多個國家,訪問了許多佛教聖地,學會了梵文梵語。
631年底,玄奘來到了印度的佛教最高學府——摩揭陀的那爛陀寺,有僧徒一萬多人。住持戒賢法師是印度的佛學權威。
玄奘到達那天,寺院組織了1000多人的歡迎隊伍,人人手捧鮮花和香,夾道迎接從中國來的法師。玄奘合十答禮,恭敬地參見了戒賢,拜他為師。
戒賢法師已年逾百歲,早已不再講學,為了表示對中國法師的友好情誼,破例為玄奘講學15個月。學習期間,玄奘受到了寺院最高規格的款待。
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了五年,除認真聽講外,讀完了寺內各種經藏,取得了優異成績,成為印度知名的第一流佛教學者。
玄奘接著繼續漫遊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各地,巡禮聖跡,訪求名師。兩年多以後,重返那爛陀寺,戒賢請他在寺內講經。
那時是印度的戒日王朝極盛時期,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為玄奘舉辦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大法會。戒日王伴同玄奘來到曲女城。
他率領的幾十萬人,有的泛舟,有的乘大象,逆恒河西上,走了90天。一路上“擊鼓鳴螺,附弦奏管”,鳩摩羅王也帶了幾萬人伴隨。
曲女城大會到會的計有18個國王,精通教義的高僧3000人,那爛陀寺僧1000人,婆羅門和外道2000多人。
舉行法會的那幾天,戒日王和鳩摩羅王各率象軍500左右,天天護送金佛像到會場,前後還各有大象100頭,乘著樂人,鼓奏音樂。
玄奘是法會的主講人,叫做“論主”。他在法會上宣讀了他用梵文寫的論文。大家都被玄奘精辟的論述驚服了。
18天會期,竟沒有一個人敢起來駁他的論點。曲女城大法會使玄奘在印度享有了最高的聲譽。
留學求取真經的目的已經達到,643年春,玄奘滿載著印度人民的友誼和657卷佛經,啟程回國。645年玄奘回到長安,
他把帶回來的佛經、佛像陳列在朱雀街南端,請大家參觀。參觀的百姓從朱雀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排成了幾十裡長的隊伍,焚香散花,鼓樂喧天。
玄奘西遊歸來,成為轟動一時的盛事。唐太宗聽說玄奘從印度載譽歸來,在洛陽宮親自召見了他,聽他敘述旅途見聞,高興地要他把見聞寫下來。
《大唐西域記》就是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筆錄的一部名著。書裡記述了他遊曆過的110個國家和聽到的28個國家的山川、城邑、物產和風俗。
後來被各國翻譯,廣泛流傳,成為今天研究印度次大陸及中亞古代曆史、地理的主要資料。
玄奘回到長安後,精心組織譯場,網羅國內高僧100多人,著手譯經。長安大慈恩寺內的翻經院,是專供譯經的場所。
經卷收藏在玄奘親自設計修建的大雁塔裡。大雁塔至今仍屹立在西安城南,成為古都長安最顯著的標誌。
為翻譯佛經,玄奘經常“三更暫眠,五更又起”,“專精夙夜,不墮寸陰”。他夜以繼日地工作了19年,譯出佛經74部,共1300多卷。
後來,玄奘所譯的佛經的原本在印度散失了,玄奘的譯本就成了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貴資料。
直到今天,玄奘這個名字在印度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已經成了中印友好的象征。《大唐西域記》和他翻譯的佛經也早已成為研究印度曆史的瑰寶。
1978年,印度著名曆史學家阿裡教授,在一封信中說:“如果沒有法顯東晉高僧,曾赴印取經)、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馬歡於明初隨鄭和下西洋,著有《瀛涯勝覽》),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說出了各國史學家的共同評價。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