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曆經的大事
五、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時期,國力強盛,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通過和親穩定邊疆。
7世紀初,鬆讚乾布617—650年)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定都邏些今拉薩)。他銳意改革,致力於推動吐蕃發展,積極學習外來文化,仰慕中原文化,曾多次遣使向唐朝求親。
文成公主約625–680年),唐朝宗室女非皇帝親生女兒,被冊封為公主),聰慧賢淑,精通中原文化與技藝。
641年,唐太宗應允吐蕃求親,派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經甘肅、青海,沿唐蕃古道抵達邏些,行程約3000公裡,曆時近一年。
鬆讚乾布親自到柏海今青海瑪多)迎接,以子婿之禮拜見李道宗,並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宮殿今布達拉宮前身)。
文成公主入藏有巨大的曆史貢獻。
文化與技術傳播方麵:
農業:帶入穀物種子、農具及耕作技術,促進了吐蕃的農業發展。
手工業:傳授紡織、刺繡、造紙、釀酒等技藝,提升了吐蕃的手工業水平。
醫藥:攜帶醫書和醫療器械,推動藏醫藥體係形成。
曆法與文字:傳入中原曆法,協助吐蕃完善文字係統鬆讚乾布時期已創製藏文)。
宗教與藝術交流方麵:
文成公主攜帶佛教經典與佛像,促進佛教在吐蕃的傳播此前吐蕃以苯教為主)。
漢族建築、雕刻、繪畫技藝傳入,影響吐蕃的藝術風格如大昭寺、小昭寺的建造)。
漢藏友好方麵:
奠定了“甥舅關係”:鬆讚乾布上書唐朝稱“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此後雙方交往、使節往來頻繁。
推動唐蕃會盟:823年《唐蕃會盟碑》又稱“甥舅和盟碑”)樹立於拉薩大昭寺前,碑文以漢藏兩種文字記載友好盟約,成為漢藏團結的象征。
文化象征:
布達拉宮:鬆讚乾布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現為世界文化遺產,見證漢藏文化融合。
大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成為藏傳佛教聖地。
傳說與紀念:藏族民間流傳“文成公主帶來五穀籽種、牲畜、工匠”等故事,她被尊為“綠度母”化身,至今受到漢藏人民的共同敬仰。
曆史意義:
文成公主入藏不僅是一次政治聯姻,更是中原與青藏高原地區的全方位文化交流。它打破了地域隔閡,促進了吐蕃社會的進步,奠定了漢藏兩族長期友好的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重要紐帶。
這一事件體現了唐朝開放包容的外交智慧,也彰顯了中華文明以和平方式推動文化互鑒的傳統,對後世處理民族關係具有深遠啟示。
六、武則天稱帝
武則天642—705年),名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其父武士彠原是木材商人,隋末參加了李淵的軍隊,後官至工部尚書,封應國公。
武則天九歲喪父,十四歲被唐太宗選入宮,賜號武媚,人稱武媚娘,後封為才人。太宗死後被送去做了尼姑。
李治為太子時與媚娘有過曖昧關係,當皇帝唐高宗)後讓她蓄發入宮侍寢,封為昭儀。655年高宗廢王皇後為庶人,冊封武則天為皇後。
683年高宗病故,武則天以皇太後身份臨朝執政。不許睿宗乾預朝政,一切事務都由她做主。690年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改元天授,終於當上了皇帝。
武則天的功大於過,她掌理朝政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重視農業,繼續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廣開言路,願意納諫,能聽取各方不同意見,能容忍對她的人身攻擊。
她還改革了官製,削弱三省六部製的相權,加強禦史台的監督作用;打擊舊門閥士族,使更多的寒族參與政治;她完善了科舉製,開創了殿試的先例,並開設武舉,選拔培養了一批文臣武將。
但是她的過錯也不輕,她任用酷吏、製造冤獄,廣開告密之風,造成政治上的恐怖;生活奢侈;支持大修宮殿、佛寺;寵信小人、敗壞朝政。
705年,宰相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發動政變,迫使她退位,唐中宗複位。同年病故,享年82歲,令人在她陵前豎起一座無字高碑千年之謎)。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