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舞蹈文化大發展
我國古代先民創造了燦爛的舞蹈文化,1973年,青海省大通縣發掘出一個新石器時代的舞蹈紋陶盆,證明我國五、六千年前就有群眾性的舞蹈——模擬鳥獸的“連臂踏歌”。
在雲南滄源、內蒙古陰山等地,新石器時代的岩畫中,也有許多頭戴羽飾、後有尾飾、拉手起舞的生動形象。
這些都說明,我國在幾千年前的狩獵生活中,就已經產生了舞蹈。自古就十分興盛的舞蹈藝術,培育了眾多優秀的舞蹈藝人和舞蹈家。
早在夏朝,在桀的宮殿中,有“女樂”三萬人,這些樂舞藝人,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專業舞蹈家。
公元前32—7年,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是著名的舞蹈家,舞姿輕盈,甚至可以在手掌上舞蹈,她的高超舞蹈藝術水平,反映了我國的舞蹈水平在當時世界,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強盛的唐代,開創了舞蹈發展史上的新風。唐代的舞蹈品種,名目繁多,記載可考的舞名有一百多個。表演的藝術水平也很高。
各種高難度舞蹈動作,如旋轉、騰跳、軟度、力度及各種舞步都能充分運用;可以表演令人振奮的剛勁、矯捷、豪放之美,令人神往的柔婉、輕盈、飄逸之態,催人淚下的抒發哀怨、悲痛之情。
說明唐代舞蹈藝術取得了超越前代的巨大成就。最著名的舞蹈作品為《霓裳羽衣》舞。其樂曲是唐玄宗部分吸取《婆羅門曲》創製的,之後由楊貴妃將此曲編成舞蹈。
《霓裳羽衣》由“散序”、“中序”和“曲破”三部分組成,樂舞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塑造了一群姿態優美動人的仙女形象。白居易寫的《霓裳羽衣歌》,對樂舞作了細致的描寫:
“散序”部分,優美的樂聲和諧升起,美如粉玉、身穿雲霞樣衣裳的姑娘,象靜止的雲兒,一點不動;
中序奏起清脆的舞拍,舞女們飄然回旋,像飛雪般輕盈,柔曼的舞姿美如遊龍。垂下軟手柔似柳絲,斜拽裙裾像生出了雲霞;
曲破後,節奏變快,樂聲像跳動的珍珠敲響著美玉一樣鏗鏘。舞蹈動作繁複激烈,然後忽然收住,像美麗的鸞鳥舞罷收翅,在鶴唳似的一長引聲中結束。
《霓裳羽衣》舞以楊貴妃的表演最為著名,她精通音律,善歌舞,尤其擅舞《霓裳羽衣》。她常在唐玄宗麵前表演其中的獨舞。《霓裳羽衣》還有雙人舞和群舞。
唐文宗和唐宣宗時,宮中用幾百名少女表演《霓裳羽衣》,舞者穿著羽衣,飾以珠翠,飄飄然如飛翔在雲端的鶴鳥。甚為精美!
《霓裳羽衣》是一部藝術水平和欣賞價值都很高的樂舞,流傳久遠,對後世舞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唐代許多舞蹈家都擅長表演輕盈柔婉的“軟舞”,公孫大娘卻以表演剛健矯捷的“健舞”聞名於世。她是一位極負盛名的民間舞蹈家,她在研究、掌握各種舞劍技藝後,發展創造了一種《劍器舞》。
杜甫於767年在四川夔府看見公孫大娘的徒弟十二娘表演《劍器舞》時寫的一首《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生動地回想起52年前在河南觀看公孫大娘表演《劍器舞》的情景: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意,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
好一個氣勢磅礴、動人心魄的舞蹈。公孫大娘的舞技,當時無人能及。《劍器舞》對後世舞蹈和戲曲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並遠播到國外,名傳千古。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