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作家及其作品
四、王之渙
小傳:
王之渙688—742年),字季陵,並州今山西太原市及其附近地區)人。官文安郡文安縣今河北文安縣)尉。他的《全唐詩》僅存六首。
王之渙性豪放,常與樂工製曲歌唱,名動一時。他描寫西北風光的作品尤有特色。他的七絕《涼州詞》和五絕《登鸛雀樓》都可列入盛唐代表作中。
王之渙的作品
1)《涼州詞》
原詩: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釋義:
本篇描寫邊塞的荒寒,連春風都吹不到。但是作者的真意,不是寫景,而是借此比喻朝廷不關心戍卒的艱苦生活,對於遠離親人、遠出玉門關戍守的士兵不給予溫暖。
譯文參考):
那滔滔黃河一路奔騰,遠遠望去,仿佛一直延伸到了白雲繚繞的天際。
在這廣袤的西北大地上,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坐落在萬丈高山的環抱之中,顯得那麼渺小而又孤寂。
城牆上,傳來陣陣羌笛吹奏的聲音,那哀怨的曲調仿佛在傾述著折斷楊柳的愁離。
可這又有什麼必要呢?要知道,那溫暖的春風是吹不到這玉門關外的。喻意朝廷不關心戍卒的艱苦生活)
在這裡戍邊的士兵們,隻得守望著那無儘的荒涼,感受著大自然的無情與生活的艱辛,留居在這遠離親人的苦寒之地。
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戍住在這裡,堅守著國家的邊防,用自己無比的堅韌和勇氣。
注釋:
1、涼州詞:涼州歌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
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姑臧縣今甘肅武威縣)。
2、黃河遠上:一作“黃沙直上。”
3、古人有臨彆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因此楊柳和離彆容易引起聯想。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雲:“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行人臨去折柳,以後常吹笛表達離愁。
後人詩中因此有時把吹笛、折柳、怨彆三者聯係起來。本篇在這裡說的是羌笛吹奏《折楊柳》曲,其聲哀怨,似在怨柳實即怨彆),但是對玉門關外的楊柳其實不必抱怨,因為它也是得不到春風撫慰的。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2)《登鸛雀樓》
原詩:
白日依山儘,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釋義:
這是一首寫景詩,寫登鸛雀樓遠望所見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反映了祖國山河雄偉壯闊的圖景,抒發詩人高瞻遠矚的情懷。
譯文參考):
1)
太陽要落山,黃河奔大海。
想看千裡景,再上一層台。
2)
登上鸛雀樓遠望,看夕陽依山下落。
濤濤黃河東入海,祖國山河偉壯闊。
望登上更高之樓,使眼界更加開拓。
雖是寫當前實感,卻似在表示作者的胸襟抱負。)
注釋:
鸛雀樓:《清一統誌》:“山西燕州今山西省永濟縣,唐屬河東道)府:鸛雀樓在府城西南城上。舊誌:舊樓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雀:一作“鵲”,一種形似鶴與鷺的水鳥。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