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落鳳坡核火焚天書龐士元魂歸封神台
第一節鳳雛蹈險落鳳坡前雲腳低
建安十九年夏四月,蜀地蒸騰如鼎鑊,連蒼鬆都卷著針葉躲避溽暑。龐統乘黃驃馬行至落鳳坡,但見兩山如斧劈,中夾羊腸小徑,枯藤如鬼爪攀附絕壁,鬆濤過處似有千軍踏葉。他抬手按向朱漆木匣,隻覺遁甲天書·靈核卷在懷中灼燙,封皮上的盤古幡紋隱隱泛著智光——那是水鏡先生司馬徽以三卷青蚨血手抄的秘典,內藏盤古幡“智之幡繩”精魄,能勘破天地靈核運轉之妙。
“軍師,這坡名‘落鳳’,於您名號不祥。”親衛統領張苞控馬近前,鐵甲下的汗漬已滲成深褐地圖。龐統卻撫掌長笑,綸巾在山風中揚起半卷:“豎子豈知?鳳者,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今落於險坡,正應‘鳳凰浴火’之象。”話雖如此,額間朱砂智紋卻突突作痛,似有地火靈核在岩層中躁動,如隱雷滾過地底。
行至坡中轉折處,忽見山巔金哨驟響,聲如鷹喙裂帛。龐統瞳孔驟縮——正南角岩縫間,點點赤紅火光正順山勢滑落,正是張任“地火弓兵”的靈核箭矢。此箭以峨眉山火核嵌於箭鏃,沾地即燃青磷,專破修士護心靈光。“來得好!”龐統旋即勒馬,木匣“哢嗒”彈開,七頁靈核拓片如鴻雁騰空,在頭頂結成八卦光盾,盾紋流轉間,竟顯盤古幡繩的星鬥軌跡。
第一波箭雨襲來,火核箭觸盾即爆,青紫色火焰在光盾上綻開如惡之花,卻再難寸進。張苞趁勢率親衛列盾前進,卻聞山後傳來磔磔怪笑,張任頂戴朱雀盔,橫九環刀立在高岩之上,身後五百甲士皆背負青銅火油罐,腰間懸著地火核引信,在陽光下泛著妖異的赤金雙色。“龐士元,你道吾隻備弓兵?”張任刀指天空,“看吾焚山營如何教鳳雛墜地!”
但見甲士齊揮右臂,百枚火油罐砸向山壁,地火原油飛濺之處,岩石竟“滋滋”冒起青煙。龐統頓感智紋如被針刺——這地火核竟以生人精血祭煉,與天書內的幡繩精魄天生相衝!更險的是,火油罐落地即與火核箭共鳴,刹那間,數十丈高的青焰火牆拔地而起,將落鳳坡南北通路儘皆封死,連天空都被映成血珊瑚色。
黃驃馬受驚長嘶,前蹄突然陷入焦土,蹄下竟埋著拳頭大的地火核!靈核遇人氣立即活化,青色火舌順著馬腿攀爬,眨眼間將鞍韉燒成飛灰。龐統滾落塵埃,木匣甩至丈外,遁甲天書竟自行展開,幡繩所化的蝌蚪文字如銀蛇遊走,在他周身凝出三尺水幕。那水幕非水非霧,卻是盤古幡繩推演的“地脈靈樞”,暫將焚魂之火阻在丈外。
“好個劉璋,竟將地火核煉成‘焚心陣’。”龐統擦去唇畔血漬,望向張任的眼神冷如玄冰。他早知蜀地多靈核,卻未料劉璋能以血祭之法,將地火核與山體龍脈相連。此刻水幕與火牆相抗,每寸水紋都在發出玻璃碎裂般的脆響,他能清晰感知到,幡繩之力正被地火核的凶煞之氣一點點蠶食。
張任見龐統被困,刀劈空氣厲喝:“萬箭齊發!教劉備痛失臂膀!”地火弓兵列成雁翎陣,百支火核箭挾著尖嘯撲來,在水幕上炸出團團火星。龐統隻覺太陽穴突突直跳,智紋處傳來被灼燒的劇痛——這是幡繩與單一靈核屬性相衝的反噬。他忽然想起水鏡先生在潁川書院的夜話:“智之幡繩,能算儘靈核變化,卻最怕純煞之氣凝就的死核……”
“天欲亡我?”龐統猛然扯斷腰間玉玨,那是諸葛亮所贈的“七星護心玨”,此刻化作七道青光注入天書,幡繩文字頓時暴漲數尺,如鎖鏈般紮入山體。落鳳坡的岩石表麵突然浮現出金色脈絡,正是地火核的分布圖譜——這是唯有幡繩持有者才能施展的“靈核逆視”。
第二節核火焚天智幡逆命戰地維
幡繩鎖鏈勾住地火核的瞬間,整座山體發出不堪重負的悶響。張任的甲士們驚恐地發現,腰間的地火核引信正在不受控製地發燙,赤紅光芒順著岩縫蔓延,竟將他們布置的火牆倒卷而回!首當其衝的焚山營甲士被青焰吞沒,青銅鎧甲瞬間熔成鐵水,慘叫聲混著核爆聲,如地獄鐘鼓在山穀間回蕩。
“快退!地火核反噬了!”張任的九環刀“當啷”墜地,他終於看清,龐統頭頂的天書竟化作一麵透明幡旗,幡麵上流動的不是文字,而是整片落鳳坡的地脈走向。這正是盤古幡繩的“逆命之術”——以智破力,強行扭轉靈核共鳴頻率。
地火核在幡繩的壓迫下瘋狂暴走,坡頂的巨型岩石因高溫崩裂,磨盤大的火石挾著火星砸落,所過之處,連堅硬的花崗岩都被熔出深溝。龐統的水幕早已破碎,他單膝跪地,任由滾燙的火山灰落在肩上,卻仍以手掌抵住天書,智紋處的鮮血順著下頜滴落,在幡麵上畫出古老的開天符文。
“軍師!”張苞冒死衝至近前,見龐統胸前鶴氅已被燒穿,露出的肌膚上布滿焦痕,卻仍在喃喃自語:“震、離、兌、坎……四聖歸位,必破封神……”突然,坡中平地發出“哢嚓”脆響,如天地開裂,數道岩漿柱噴湧而出,地火核在岩漿中炸裂,每一次爆響都震得人五臟翻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龐統被氣浪掀飛,撞在焦黑的崖壁上,口中咳出的血沫竟帶著青色火星——那是地火核侵入經脈的征兆。他望著天書,發現幡繩精魄正在急速黯淡,心知這逆命之術已耗去七成元魂。忽然想起赤壁之戰時,與諸葛亮共登七星壇,見“天殺星”正照益州,那時他便在卦象中看到自己葬身火核的結局。
“原來不是鳳落梧桐,而是鳳焚火核……”龐統慘笑,從懷中掏出“連環計”竹簡——那是昨夜與諸葛亮推演蜀地靈核時,臥龍所贈的空白竹簡。此刻竹簡竟自動顯形,浮現出諸葛亮的八分隸書:“落鳳坡地火核屬純離之煞,幡繩遇之必焚,速退!”可惜字跡未全,便被火風撕成碎片。
張任趁亂再次逼近,刀光映著龐統染血的綸巾:“龐士元,你縱有天人之智,今日也要葬身此處!”話音未落,忽覺腳下土地發燙,低頭驚見地火核引信已燒至儘頭,自己的靴底正冒出青煙。龐統強撐著抬起手,天書中的幡繩突然化作流光,纏住張任的九環刀:“你可知,這地火核本是盤古幡斬落的離火精魄?今日便讓你見識,幡繩如何收歸舊主!”
九環刀“砰”地炸裂,張任虎口崩裂,踉蹌後退。此時的落鳳坡已化作火山口,岩漿在坡底翻湧,地火核碎片如赤蓮綻放,將龐統的身影映得忽明忽暗。他望著天書,幡麵上的“智之幡繩”正與地火核同歸於儘,每寸幡紋都在發出玻璃碎裂的清響,卻在臨終前,將四聖歸位的最後線索——南海離火幡的位置,刻入了天書殘頁。
第三節魂歸封神血幡引動九天雷
地火核的暴走終於觸怒天道。但見西北天際烏雲翻湧,紫金色雷紋在雲隙間遊走,正是專懲逆命者的“焚智雷劫”。龐統望著雷雲,知道這是為他一人而來——盤古幡繩本應歸位封神台,卻因他強逆天機,招致天罰。
“張苞,過來。”龐統招手喚來親衛,將染血的天書殘頁塞入手掌,殘頁上的幡繩精魄正化作流光,在他掌心勾勒出金箍棒斷裂的圖案,“速將此頁交與孔明,吾師說過,斷棒圖與倚天鞘裂,乃四聖歸位之鑰……”話未說完,第一道紫雷已劈落,在他腳邊炸出丈深焦坑。
張苞淚如雨下,正要背起龐統,卻見天際金光大盛,孫悟空踏著火眼金睛獸破空而來,金箍棒在手中挽出鬥大的花:“哪個天殺的敢動俺封神台的應劫星!”棒尖點地,竟將第二道紫雷生生挑向山澗,爆炸聲響如春雷滾地。
“大聖……來得晚了。”龐統勉力抬頭,智紋處的朱砂已褪成灰白,“幡繩歸位,吾魂當入封神台,以待四幡齊聚之日……”他忽然指向天書殘頁,上麵的“連環計”三字正在燃燒,顯露出更深層的卦象——赤壁之戰時,他獻連環計鎖戰船,竟早為今日幡繩歸位埋下因果。
第三道紫雷更為暴烈,帶著毀天滅地的威勢壓下。孫悟空欲以金箍棒硬接,卻見龐統突然伸手,以智紋殘力引動天書殘頁,在頭頂凝成微型幡旗。紫雷劈中幡旗的瞬間,封神台的虛影竟在雷光照耀下顯現:那是懸浮於九重天的青銅平台,四周環繞著四柄殘破的幡繩,正是震、離、兌、坎四聖的歸位之處。
“原來如此!”孫悟空頓悟,“封神台乃盤古幡殘片所化,唯有集齊四幡繩,才能重開天地靈核!”他正要抓住龐統的元魂,卻見智紋流光已被吸入殘頁,殘頁上的斷棒圖突然清晰——金箍棒斷裂的位置在第三節竹節,斷口處的紋路,竟與曹操的倚天劍鞘裂痕嚴絲合縫。
落鳳坡的地火此時漸漸平息,焦土上散落著天書殘頁,每張殘頁都在自動修複,墨跡如活物般遊走,將龐統的最後謀略刻入天地靈核:如何以震幡引動離火,如何借兌澤平息坎水……孫悟空撿起一張殘頁,忽覺金箍棒在腰間震顫,棒尾真的出現了一絲細如發絲的裂痕,正隨著殘頁上的雷紋明滅。
“俺老孫的棒子,難道真要斷在這蜀地?”孫悟空撓著腮幫子,望向諸葛亮的方向,隻見素車白馬已行至坡腳,諸葛亮的白羽扇正指向封神台虛影,扇骨與殘頁共鳴,發出清越的鳳鳴。
第四節智殘凝扇白帝岡頭星鬥寒
是夜,白帝岡中軍帳內,牛油燈芯劈啪作響,映得諸葛亮麵容如霜。他手捧龐統的染血綸巾,另一隻手撫過天書殘頁,殘頁上的“斷棒圖”在燈光下忽明忽暗,斷口處的“建安二十五年”小字,像一道催命符。
“軍師,龐士元他……”劉備掀簾而入,玄色錦袍染著夜露,眼中布滿血絲。諸葛亮起身相迎,將殘頁輕輕放在案上:“主公,士元以元魂為祭,讓智之幡繩與吾羽扇相融。”他展開白羽扇,扇骨突然發出蜂鳴,扇麵上竟浮現出蜀地靈核分布圖,“從此,吾等尋四聖歸位,便有了引路人。”
劉備望著扇麵上流動的光紋,忽然想起隆中對策時,龐統曾笑言“若得四幡,可叫日月倒行”,不想今日竟成讖語。諸葛亮取來針線,將殘頁縫入扇骨,當銀針穿過幡繩精魄時,整柄羽扇突然騰起智光,扇骨上的二十八宿圖與殘頁的斷棒圖重疊,竟拚出完整的盤古幡輪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報——!”帳外傳來急報,“曹操軍在許昌觀星,稱‘鳳星’墜於蜀地,已遣夏侯惇率五萬大軍西進!”諸葛亮卻不慌亂,輕撫扇骨:“來得好,曹操的倚天劍鞘,本就是力之幡繩所化,他既感應到幡繩歸位,定會加速尋找兌澤幡。”他指向殘頁上的西方光點,“那裡,正是當年盤古幡斬斷地脈之處。”
孫悟空蹲在帳角,盯著自己的金箍棒發愁:“老軍師生得好計謀,可俺這棒子的裂痕……”諸葛亮笑道:“大聖勿憂,斷棒圖雖現,卻非定數。當年盤古幡分為五繩,力、智、震、離、兌,缺一不可。今智幡歸位,震幡在黃老將軍處,離火幡當在南海,唯缺兌澤幡。”他忽然壓低聲音,“曹操的倚天劍鞘裂痕,與您的棒裂同出一源,正說明四幡繩正在相互呼應。”
帳外忽起三更風,吹得帥旗“啪啪”作響。諸葛亮望向西南,落鳳坡方向的地火餘燼仍在發光,如一顆墜地的赤星。他知道,龐統的元魂已入封神台,此刻正以智紋之力,為四聖歸位的最後拚圖指明方向。
“主公,明日便分兵兩路:關羽守荊州,張飛取巴西,某親率大軍西進,尋那離火幡的蹤跡。”諸葛亮羽扇一揮,殘頁上的離火圖案突然爆發出強光,“士元以命換得幡繩殘頁,吾等若不集齊四聖,何以告慰鳳雛?”
劉備重重點頭,手按劍柄的指節微微發白:“備定當親冒矢石,不負士元之誌。”他忽然看見,諸葛亮的羽扇邊緣,正有一絲智紋流光縈繞,那是龐統最後的印記,也是四聖歸位的希望之光。
遠在許昌的曹操,此刻正對著倚天劍鞘長歎。劍鞘上的裂痕在月光下清晰可見,如同一道傷疤,刻在他雄霸天下的野心上。“龐士元,龐士元……”他撫著劍鞘低語,“你終究還是將這盤棋,下到了老夫的命門上。”
落鳳坡的焦土上,龐統的綸巾被晨露打濕,靜靜躺在天書殘頁旁。殘頁上的字跡仍在流動,最後定格成一句:“四幡歸位之日,便是封神台開之時。”遠處,定軍山的震紋與落鳳坡的離火遙相輝映,在天際畫出一道橫跨南北的光帶,那是盤古幡即將重聚的前兆,也是三國時代最波瀾壯闊的靈核傳奇,剛剛拉開的序幕。
喜歡遷徙的三國城堡請大家收藏:()遷徙的三國城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