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五年的初雪飄落時,長安城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拂菻國主教提奧多西率領的使團,帶著整整十車羊皮卷抵達春明門。這些曆經兩年跋涉才運抵東方的典籍,包含了從雅典學院廢墟中搶救出的柏拉圖、亞裡士多德著作全本。
"尊貴的文明監國閣下。"提奧多西向晉陽公主深深鞠躬,白色胡須上還掛著未化的雪粒,"這是敝國對文明燈塔的獻禮。"
阿蠻掀開最前方馬車的油布,一股混合著黴味與墨香的古老氣息撲麵而來。最上方那卷《理想國》的邊角已經焦黑,卻仍能看清內頁工整的希臘文。
"當年亞曆山大圖書館大火,這些典籍被一位隱修士冒死帶出。"提奧多西撫摸著羊皮卷,聲音哽咽,"如今終於找到了永恒的安身之所。"
晉陽公主當即決定在"萬國學院"增設"希臘學館",並命人連夜趕製特製的防蠹書櫃。當這些典籍被安放進石經洞最裡層的恒溫密室時,年邁的主教跪地痛哭,用希臘語念誦著感恩禱詞。
"主教閣下,您看這個位置可好?"阿蠻指著洞壁上新鑿的凹槽,"這裡將鐫刻《理想國》的漢譯全文。"
提奧多西顫抖著捧起阿蠻的雙手:"年輕人,你知道嗎?在希臘傳說中,普羅米修斯盜火受刑時曾預言——終有一天,東方會升起永不熄滅的文明之火。"
臘八節這天,一個驚人的發現震動了長安學界。在整理拂菻典籍時,幾位通譯偶然發現亞裡士多德的《政治學》殘卷中,竟有與《禮記》驚人相似的論述!更令人稱奇的是,在另一卷希羅多德的《曆史》邊注裡,明確記載了"絲綢之國"的司法製度如何公正。
"這不是巧合。"晉陽公主在緊急召集的學議上斷言,"正如皇兄所言,人類文明本出同源。"
永徽六年春,阿蠻奉命出使新羅。這個一直對大唐若即若離的東海國度,最近因"長明燈"的傳說而態度軟化。船隊抵達金城港時,阿蠻被眼前的景象震驚——港口矗立著一座縮微版的長安燈台,雖然隻有三丈高,但水晶燈盞與七彩火焰如出一轍。
"這是敝國工匠按商旅描述仿製的。"新羅宰相金春秋不無自豪地說,"雖不及天朝壯觀,卻也引得百濟、倭國使者競相觀摩。"
在參觀金城國學時,阿蠻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學堂正中央供奉的不是儒家先師,而是一幅《萬國文明圖》,圖中各族學者圍坐在長明燈下論道。更不可思議的是,圖側題詩竟用漢、新羅、倭三種文字寫著:"燈火相傳,光耀東海"。
"這是敝國"文明會"成員所繪。"一位白袍學士解釋道,"我們雖是小邦,也願為文明長河貢獻涓滴。"
阿蠻當即提議與新羅合編《東海醫藥集》,將大唐醫術、新羅針灸與倭國草藥學熔於一爐。這個提議得到熱烈響應,連一向矜持的新羅王都親自出席了簽約儀式。
歸程途中,船隊遭遇風暴。當"安海號"在驚濤駭浪中幾近傾覆時,阿蠻做了一個奇怪的夢——李承乾站在長明燈下,手持一盞琉璃燈,對他說:"風波終會過去,光明永存人心。"
次日清晨,風暴奇跡般平息。更令人稱奇的是,船隊被吹到了一處陌生海域,意外發現了耽羅島今濟州島)以南的群島鏈。島上居民自稱"流求人",其語言竟與夷州有七分相似!
"天佑大唐!"隨行水手紛紛跪拜,"這是先帝顯靈,指引我們發現新地啊!"
阿蠻在最大島嶼上設立了簡易的"文明驛亭",留下《千字文》與農書。臨行時,島民首領獻上一塊刻有奇異符號的龜甲,經辨認竟是失傳已久的古越族文字!
永徽七年,一場前所未有的"萬國文明大會"在長安舉行。除了傳統使節,今年新增了流求、耽羅等東海部族代表。最引人注目的是學術辯論環節——吐蕃學者用因明學解讀希臘邏輯,波斯星學家演示如何用二十八宿預測日月食,而新羅醫者則展示了融合針灸與印度脈輪的治療術。
"這才是真正的文明交融。"晉陽公主在閉幕式上感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大會結束後,一個震撼人心的計劃出爐:編撰《萬國文明大典》。這部曠世巨著將收錄已知所有文明的精華,用漢文與原文對照的形式刻在特製的防火陶板上,分藏於長安、邏些、屍羅夫等地的石經洞中。
"工程浩大,非十年不能成。"阿蠻翻閱著編纂方案感歎。
"十年不夠就二十年。"晉陽公主望向窗外巍峨的燈台,"皇兄說過,文明傳承是千秋大業。"
永徽八年冬,阿蠻在終南山石經洞監督刻經時,發現一個奇特現象——最早刻下的《論語》石板,表麵竟生出細密的金色紋路,在陽光下如星河閃爍。將作監的匠人查驗後驚呼:這是青石與鐵鏨在極端乾燥環境下產生的"金石合璧"現象,非百年不能形成!
"莫非是先帝在天之靈顯聖?"隨行官員紛紛下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消息傳回長安,新君李厥親往察看。當他的手指撫過那些金色紋路時,突然發現它們隱約構成了一幅地圖——長安到邏些的路線圖上,每個文明驛站的位置都有一顆金星標記。
"父皇……"年輕帝王潸然淚下,"這是您留給我們的星圖啊。"
隨著《萬國文明大典》工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奇異事件發生。倭國留學生在抄錄《莊子》時,墨跡自然形成蝴蝶紋樣;吐蕃學子刻寫《醫典》的石板,遇陰雨會散發藥香;最神奇的是希臘典籍翻譯處,每當夜深人靜時,燭火會無風自動,仿佛有隱形學者在翻閱。
永徽九年春,晉陽公主突發奇想,要在長明燈台頂部設立"觀星閣"。這個融合了波斯星盤、大唐渾儀和希臘天球儀的奇特建築落成當日,提奧多西主教顫巍巍登頂,透過水晶穹頂望向星空時,突然老淚縱橫:"我看到了……雅典學院屋頂的星辰……一模一樣……"
與此同時,阿蠻在整理文獻時發現一個驚人事實:李承乾在位期間,大唐與三百七十二個民族有過文明交流,其中一百零八個主動采用了唐製。這些數據被製成《萬國文明圖》,懸掛在燈台最顯眼處,每一處光芒都代表一個被文明之光照亮的地方。
永徽十年冬至,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襲擊長安。當百姓驚慌失措時,一個奇觀穩定了人心——儘管房屋倒塌、城牆開裂,長明燈台卻巋然不動,燈焰甚至比平日更加璀璨。更神奇的是,地震後人們在燈台基座下發現了一塊古碑,上麵用篆書刻著"文明永昌"四字,經鑒定竟是秦漢時期的文物!
"天意啊……"年邁的馬周撫碑長歎,"這是上蒼告訴我等,文明傳承乃天命所歸!"
隨著時間推移,長明燈的神奇傳說遠播四海。大食商人說燈焰中能看到麥加的天房;天竺僧侶稱燈台放出的光芒與佛陀舍利無異;就連最北邊的骨利乾人,也傳言燈台是通往天界的階梯。
永徽十二年,晉陽公主在燈台旁設立了"文明傳承院",專門培養各族文明使者。入學考核彆出心裁——不求背誦經典,但要能用本族智慧解決實際問題。於是考場出現了這樣的奇景:吐蕃學子演示如何用高原草藥退燒,倭國考生展示抗震建築技巧,而拂菻修士則用幾何學計算糧倉容積。
"真正的文明不在書本,而在學以致用。"公主在第一屆畢業典禮上如是說。
阿蠻作為院監,親自為優秀學子點額——不是傳統的朱砂,而是一種特殊的金粉,據說摻入了長明燈的燈灰。這些"金紋使者"畢業後奔赴四方,將文明火種撒向更遠的角落。
永徽十五年,年近六旬的阿蠻重返吐蕃。站在布達拉宮前,他幾乎認不出這座脫胎換骨的城市——街道按《大唐營繕令》規劃得橫平豎直,醫館、學堂、公廁一應俱全。最令人欣慰的是,當年漢蕃學院的第一批學子,如今已成各部落的中流砥柱。
"老師!"已是吐蕃大相的貢布引薦一位少年,"這是犬子鬆讚,剛通過"金紋試",將赴長安深造。"
少年額上的金紋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與阿蠻當年的如出一轍。老學士突然熱淚盈眶——文明傳承,不正是這樣一代代的接力嗎?
回到長安後,阿蠻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將畢生見聞編成《文明西行記》。這部融合了遊記、典籍與實用技術的奇書,後來成為"金紋使者"的必讀教材。
永徽二十年,晉陽公主在燈台頂層舉行七十壽宴。當夜星光璀璨,來自四十八國的學子代表齊聚一堂。宴席最高潮,公主取出一盞琉璃燈,燈芯竟是李承乾當年批閱奏章用的朱筆。
"今日,我要完成皇兄最後一個心願。"公主將琉璃燈遞給阿蠻,"請你點燃這盞"心燈"。"
當阿蠻顫抖著將燈芯湊向長明燈焰時,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琉璃燈竟自行懸浮空中,散發出柔和的七色光暈!更神奇的是,燈光照在《萬國文明圖》上,那些代表文明驛站的光點一個接一個亮起,最終連成一張覆蓋亞歐大陸的光網。
"看啊……"提奧多西主教跪地祈禱,"這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文明星河……"
年邁的阿蠻站在燈台窗前,望著滿天繁星與城中萬家燈火。恍惚間,他仿佛看到李承乾站在星河之中,周圍環繞著顏師古、阿爾達、康薩保等故人。他們額前都有金紋閃爍,正微笑著注視這片被文明之光照亮的大地。
正如《文明訓》終章所言:"一點星光易逝,萬千星河永耀。"在這永恒的光芒中,大唐開創的文明共同體超越了朝代更迭,成為人類曆史上最璀璨的篇章。而那座屹立在長安城中心的長明燈台,也將永遠見證——真正的盛世,不在萬國來朝的威儀,而在文明薪火相傳的溫暖。
喜歡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請大家收藏:()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