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皇帝沒有立即回答,而是轉向圍觀的各國學子:"你們可願立誓,世世代代守護這盞明燈?"
回應他的是山呼海嘯般的誓言聲。吐蕃學子以額觸地,波斯學者按胸鞠躬,倭國使者伏身叩拜……不同的禮節,同樣的赤誠。
"看到了嗎,馬卿?"李承乾虛弱地笑了,"這,就是朕的答案。"
穀雨前夕,皇帝的病情急轉直下。太醫署所有名醫束手無策,連晉陽公主精心調配的"還魂湯"也收效甚微。彌留之際,李承乾召太子、晉陽公主與阿蠻至榻前,交代最後政事。
"治大國如烹小鮮……"皇帝的氣息越來越弱,"切記,剛柔並濟,寬猛相濟……"他突然掙紮著抓住太子的手,"還有,永遠彆忘了,真正的盛世不在萬國來朝,而在……文明……共榮……"
最後一句話,是對晉陽公主說的:"兕子,燈台完工那日,替朕……點第一把火……"
貞觀四十年四月庚子,大唐皇帝李承乾駕崩於大明宮,享年五十三歲。舉國哀慟之時,一個奇異的景象發生了——終南山上的石經洞前,那棵皇帝親手栽下的銀杏樹無風自動,飄落萬千金葉,宛如天雨曼陀羅。
葬禮持續了四十九天。出殯那日,長安城萬人空巷。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浩大的儀仗,而是走在靈柩前的三百六十名"文明使者"——他們身著各族服飾,額前統一佩戴金紋,手中捧著代表本族文明的聖物:吐蕃的《醫典》、波斯的《星圖》、天竺的《佛經》、倭國的《律令》……
當靈車行至新建的"長明燈台"前時,晉陽公主按照皇兄遺願,親手點燃了燈芯。刹那間,水晶燈體光華大盛,竟映得半座長安城亮如白晝。更神奇的是,燈焰不是尋常的橙紅色,而是呈現出七彩流光,仿佛將萬國文明的光華都凝聚其中。
"陛下請看……"阿蠻仰望著那璀璨的燈火,淚水模糊了視線,"燈亮了……真的亮了……"
遵照李承乾遺詔,他的陵墓沒有奢華陪葬品,而是在玄宮四壁刻滿了《萬國文明典章》的精華篇章。墓門前的石碑也彆具一格——不是歌功頌德的諡文,而是一幅《萬國文明交流圖》,刻畫著各族學者齊聚長安的景象。
先帝駕崩後,新君李厥繼位,改元永徽。令人欣慰的是,他謹遵父訓,不僅保留了"文明監國"製度,還進一步擴大了"萬國學院"規模。晉陽公主與阿蠻同心協力,將文明傳承事業推向新高。
永徽元年重陽節,長明燈台正式落成。這座高達九十九尺的宏偉建築,很快成為長安新地標。最令人稱奇的是燈體上的三百六十麵水晶鏡——通過精密的角度調整,竟能將燈光折射到城中每個角落。入夜後,無論身處長安何處,隻要抬頭,都能看到那盞不滅的明燈。
"你們聽說了嗎?"西市的胡商們議論紛紛,"這燈台有靈性!前日大雨如注,城中積水三尺,唯獨燈焰不搖不滅!"
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關於長明燈的神奇傳說在民間流傳。有學子稱燈下苦讀能過目不忘;有商人說繞燈三圈可保旅途平安;最離奇的是吐蕃使者的說法——他在燈焰中看到了邏些城的倒影!
永徽三年,阿蠻奉命回吐蕃省親。當他時隔多年再次站在布達拉宮前,幾乎認不出這座煥然一新的聖城——街道整潔如長安,學堂書聲琅琅,連最偏遠的牧區都建起了"十淨廁"。更令人驚喜的是,當年漢蕃學院的第一批學子,如今已有多人考取大唐進士,其中最優秀的貢布,甚至被新君任命為鴻臚寺少卿!
"阿蠻大人!"一個滿臉皺紋的老牧民擠過人群,手中捧著潔白的哈達,"還認得老朽嗎?當年您在我帳篷裡養過傷……"
阿蠻仔細端詳那張飽經風霜的臉,突然想起三十年前的風雪夜:"紮西大叔!"
老牧民激動地拉著他的手:"看看現在的吐蕃吧!有了唐犁,青稞產量翻番;學了醫術,我家孫兒們再沒夭折……"他突然壓低聲音,"知道我們私下怎麼稱呼李承乾陛下嗎?"文明文殊菩薩"!"
歸程前,阿蠻特意去了趟當年遇襲的山口。昔日的荒蕪險隘,如今立著一座"文明亭",亭中石碑刻著漢藏雙語的《交通守則》。幾個吐蕃孩童正在亭下誦讀《論語》,清脆的童聲在山穀間回蕩。
回到長安那日,恰逢長明燈台年度檢修。晉陽公主邀阿蠻一同登台查看。當他們順著旋梯來到燈室時,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那盞燃燒了三年的明燈,燈焰依然如初燃時般璀璨,燈芯中的金箔文字清晰可辨。
"阿爾達先生說的沒錯。"公主輕撫水晶燈罩,"真正的光明,來自文明交融產生的能量。"
阿蠻望向窗外。暮色中的長安城華燈初上,萬家燈火與長明燈交相輝映。更遠處,終南山上的石經洞、邏些城的漢蕃學院、屍羅夫的波斯學堂、夷州的唐文書院……無數文明的火種正在世界各地熠熠生輝。
正如李承乾在《文明訓》中所言:"一點星光易逝,萬盞明燈永耀。"在這璀璨的文明之光中,大唐盛世超越了時空的界限,成為人類曆史長河中永恒的燈塔。而那個額綴金紋的吐蕃少年,也將永遠守護著這份光明,直到地老天荒。
喜歡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請大家收藏:()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