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年八月末,持續半月的大雨停歇後,關中平原蒸騰著潮濕的熱氣。李承乾站在司農寺的觀星台上,望著遠處泛著異常油綠光澤的田野,眉頭越皺越緊。
"殿下,您快看看這個!"周老漢跌跌撞撞地跑來,粗糲的手掌中捧著幾塊濕泥。李承乾接過細看,隻見泥土縫隙裡密密麻麻排列著淡黃色的蟲卵,在陽光下泛著詭異的珍珠光澤。
"每塊土下麵都有!"老農的聲音發顫,"老漢活了六十歲,從沒見過這麼密的卵..."
李承乾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前世在農科院見過類似樣本——這是東亞飛蝗的卵塊,每平方米超過五十塊就意味著可能爆發蝗災。
"立即封鎖這片田地。"他解下腰間玉佩交給侍衛,"去將作監調三百斤生石灰,再請太醫署派懂蟲疾的博士來!"
太醫署的年輕醫官孫守真蹲在田壟間,用銀針小心撥弄蟲卵。"《神農本草經》記載,蝗蟲卵畏石灰、喜醋味。"他突然抬頭,"下官有個想法..."
兩個時辰後,一場奇特的"誘殺試驗"開始了。他們按《齊民要術》的法子,在田裡挖出數條淺溝,溝中倒入醋與酒糟的混合物,溝沿則撒上厚厚一層生石灰。
次日黎明,李承乾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田壟邊已經聚集了十幾個農人,孫守真指著溝渠的手不停顫抖——溝底堆積著數寸厚的蟲卵,都是被醋味吸引出來後又遭石灰燒死的。
"有用!"老農們歡呼雀躍,李承乾卻盯著遠處未被處理的田地。那裡的土壤表麵已經出現細微的顫動,仿佛有什麼東西正要破土而出...
紫宸殿內,李世民將一份奏章重重拍在案上:"京兆府上報,已有七縣發現蝗卵!"
"陛下不必過憂。"戶部尚書溫彥博出列道,"按《開元占經》所言,秋蝗不過旬日自滅..."
"溫尚書可曾下過田?"李承乾突然打斷,"現在發現的蟲卵數量,是武德六年蝗災時的三倍!"
王珪輕撫長須:"太子殿下,天災示警,當修德政以禳之。若大動乾戈,恐驚擾百姓..."
"等蝗蟲遮天蔽日時,那才叫驚擾!"李承乾從袖中取出裝有蟲卵的琉璃瓶,"諸公請看,這些卵十日內必孵出。屆時..."
話未說完,瓶中突然傳出細微的"哢嚓"聲。眾人湊近一看,幾隻針尖大小的黑色幼蟲正從卵中鑽出!
次日淩晨,長安城各坊突然響起急促的梆子聲。坊正們挨家挨戶傳達新令:所有六歲以上孩童,每日需交二十隻蝗蟲或等量蟲卵,可換一文錢。
"這不是玩笑。"李承乾在朱雀大街親自示範,將銅錢交給第一個交蟲的孩子,"記住,要活的!"
與此同時,一套前所未有的預警係統開始運轉:各鄉設"蟲情觀察員",每日午時用信鴿報送蟲卵孵化進度;將作監連夜打造三百麵特製銅鑼,一旦發現蝗群立即鳴鑼示警;更絕的是利用烽燧係統,白天燃濕草生濃煙,夜間則以不同顏色的火光傳遞消息。
九月初三清晨,渭南縣率先傳來警訊。李承乾趕到時,天空已經出現不祥的黃色雲團——那是數以萬計的幼蝗組成的蟲群。
"按計劃行事!"隨著太子一聲令下,田壟間突然豎起數百麵絹布紅旗。蝗群受驚分散時,埋伏在溝渠中的農民立刻敲響銅盆,聲波將蟲群驅趕到預先挖好的深坑裡。
"倒石灰!"
白色粉末如雪片般飛揚,坑中頓時響起爆豆般的劈啪聲。但仍有大量蝗蟲越過防線,直撲青翠的麥田。
千鈞一發之際,終南山方向突然飛來大片鳥群。原來李承乾早命人在山林懸掛人工鳥巢,專門招引灰椋鳥等食蝗鳥類!
當夜,李承乾正在臨時營帳查看各鄉戰報,忽聞外麵侍衛厲喝:"什麼人!"
帳簾掀起,渾身是血的盧照鄰踉蹌而入:"殿下...有人往終南山鳥巢投毒..."說著遞上半片殘紙,上麵隱約可見"...不得令蝗災絕..."的字樣。
李承乾捏著紙片的手指關節發白。他認得這紙——這是範陽盧氏特製的"雲紋箋"!
更驚人的發現還在後麵。太醫署檢驗死鳥時,在嗉囊中發現某種紫色顆粒。經查證,竟是江南東道進貢的紫糯米——而今年這批貢品,全數賞賜給了五姓七望!
終南山腳的臨時鳥舍裡,李承乾盯著籠中萎靡的灰椋鳥,眉頭緊鎖。太醫署正用銀針從鳥喙中挑出紫色毒米,每挑出一粒,就在絹布上留下紫黑色的汙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