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三年春,登州港海風獵獵。
李承乾站在新落成的觀海台上,望著港口內整齊列陣的數百艘戰船。這是大唐水師的全部家當,其中二十艘新造的五牙大艦尤為壯觀,每艘可載士卒八百,堪稱當世無敵。
"殿下,劉仁軌將軍到了。"杜荷輕聲稟報。
李承乾轉身,隻見一位麵容堅毅的中年將領大步走來,正是去年大敗倭國水師的劉仁軌。
"末將參見太子殿下!"劉仁軌抱拳行禮,甲胄鏗鏘作響。
"劉將軍不必多禮。"李承乾虛扶一把,"新式戰船操練得如何了?"
"回殿下,五牙大艦已能熟練編隊作戰。"劉仁軌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若倭國再敢來犯,定叫他們有來無回!"
李承乾滿意地點頭。自高句麗平定後,父親便將目光投向了東海。這個龐大的帝國不再滿足於陸地上的擴張,開始將觸角伸向蔚藍的海洋。
"倭國使者可有新消息?"
劉仁軌麵露不屑:"上月又派使團來請罪,還帶了幾個所謂的"遣唐使",說要學習大唐文化。依末將看,不過是緩兵之計。"
正說著,一名水師將領匆匆跑來:"殿下!將軍!倭國船隊出現在東南海域,約有三十餘艘!"
李承乾與劉仁軌對視一眼,同時皺眉。倭國這是要乾什麼?
"傳令全軍戒備,但不要輕舉妄動。"李承乾沉聲道,"先派快船查探虛實。"
兩個時辰後,探船帶回驚人消息:那並非倭國戰船,而是滿載貢品的使團!為首的正是去年被嚇破膽的犬上三田耜,他聲稱帶來了倭國國王的親筆降表!
"降表?"李承乾將信將疑,"帶他來見孤。"
犬上三田耜比去年更加謙卑,一見麵就五體投地:"太子殿下千秋!小國特來獻上降表,永世稱臣!"
李承乾接過那卷做工精美的降表,展開一看,內容無非是倭國願為藩屬,歲歲朝貢之類的套話。但落款處不僅蓋有倭國王印,還有十幾位大臣的聯名簽字。
"你家國王為何突然如此恭順?"李承乾單刀直入。
犬上三田耜額頭冒汗:"回殿下,我王聽聞天朝水師威震東海,又見高句麗負隅頑抗的下場,故而...故而..."
"故而畏威懷德?"李承乾冷笑,"那質子一事考慮得如何了?"
"這..."犬上三田耜渾身發抖,"我王幼子年方六歲,體弱多病,恐不堪遠行..."
"那就是不願了?"李承乾聲音驟冷。
"不不不!"犬上三田耜連連叩首,"我王願派親弟舒明天皇入朝為質!"
李承乾心頭一震。舒明天皇?這不是曆史上倭國的重要君主嗎?若真能將其扣在大唐...
"何時啟程?"
"已在途中,約莫半月可到登州。"
李承乾略一思索:"好,孤就等你半月。若屆時不見人..."他故意頓了頓,"劉將軍,你率水師護送倭國使者回國,順便...拜訪一下他們的王城。"
劉仁軌會意,獰笑道:"末將定當"好好"拜訪!"
犬上三田耜麵如土色,連連保證舒明天皇一定會準時到來。
送走倭使,李承乾立即派人飛馬傳訊長安,向李世民彙報此事。同時,他下令水師加強操練,以防倭國使詐。
十日後,李世民禦駕抵達登州。皇帝此來一是檢閱水師,二是親自接受倭國稱臣,彰顯天朝威嚴。
"承乾,此事你怎麼看?"行宮內,李世民放下倭國降表,若有所思地問。
"兒臣以為,倭國反複無常,不可輕信。"李承乾直言不諱,"即便舒明天皇真來為質,也難保其國內不生變。"
"不錯。"李世民點頭,"所以朕決定派你隨水師走一趟倭國。"
李承乾愕然:"父皇的意思是..."
"名義上是護送質子回國,實則是探查倭國虛實。"李世民目光深邃,"若其真心歸順,自然以禮相待;若陽奉陰違..."皇帝沒有說下去,但眼中寒光已說明一切。
"兒臣領旨!"
三日後,倭國舒明天皇如期而至。此人三十出頭,麵容清瘦,舉止有度,漢語說得相當流利,一見李世民便行三跪九叩大禮,態度恭順至極。
"外臣舒明,拜見天可汗!願永世稱臣,歲歲朝貢!"
李世民坦然受禮,隨後設宴款待。宴席上,舒明天皇對中原文化推崇備至,不僅熟讀詩書,還能談論經史,令在場文武嘖嘖稱奇。
"陛下,此人不簡單。"宴後,李靖低聲提醒,"倭國派如此人物為質,恐有深意。"
李世民冷笑:"朕倒要看看,他們能玩出什麼花樣。"
次日,盛大的受降儀式在登州港舉行。倭國使團跪伏在地,獻上降表、貢品。李世民當眾宣布冊封倭國王為"日本國王",賜金印紫綬。同時下令由太子李承乾率水師護送舒明天皇回國,以示天朝恩威。
儀式結束後,李承乾正在檢閱隨行船隻,忽有侍衛來報:"殿下,舒明天皇求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舒明天皇獨自一人,神情比昨日更加謙卑:"太子殿下,外臣有一事相求。"
"但說無妨。"
"外臣想帶幾位大唐學者回國,傳授中原文化。"舒明天皇誠懇地說,"我國僻處東海,教化未開,若能得大唐文明滋養,實乃萬民之福。"
李承乾心中一動。文化輸出?這不正是他一直在推動的嗎?
"天皇有此心意,孤自當成全。"他略一思索,"不過人數不宜過多,暫定儒生、醫師、工匠各兩人如何?"
舒明天皇大喜過望,再三拜謝而去。
"殿下,此人恐怕彆有用心。"劉仁軌警惕地說,"倭國向來善於偷師,若學了我大唐的造船、冶鐵之術..."
"無妨。"李承乾胸有成竹,"孤已命人選好了隨行人員——儒生教《論語》,不教兵法;醫師教診脈,不教製藥;工匠教農具,不教兵器。"
劉仁軌恍然大悟:"殿下高明!"
貞觀十三年四月,一支由五十艘戰船組成的龐大艦隊離開登州,向東駛去。李承乾站在旗艦"鎮海"號的甲板上,望著漸漸遠去的海岸線,心潮澎湃。這是他第一次遠航,也是大唐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海上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