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酷熱難當。
李承乾站在白狼山頂,眺望遠處連綿起伏的群山。一個月前的那場夜襲,已成為唐軍轉守為攻的轉折點。淵蓋蘇文重傷逃回平壤後,高句麗軍心渙散,唐軍趁機連克數城,如今已逼近鴨綠水。
"殿下,陛下召見。"一名親衛快步走來。
禦帳內,李世民正與李靖、張儉等將領議事。雖然箭毒已清,但皇帝的臉色仍有些蒼白,精神卻異常矍鑠。
"承乾來了。"李世民招手示意他近前,"看看這個。"
案幾上攤著一張羊皮地圖,詳細標注了平壤周邊的地形和防禦。李承乾一眼認出,這正是曆史上唐軍攻滅高句麗的進軍路線。
"父皇要強渡鴨綠水?"
"不錯。"李世民手指地圖,"李靖率主力從正麵渡江,吸引敵軍注意;同時劉仁軌水師沿大同江北上,直搗平壤!"
李承乾注意到父親的手指在一個叫"烏骨城"的地方點了點:"這裡地勢險要,是高句麗西線最後屏障。淵蓋蘇文必會重兵把守。"
"殿下放心。"李靖信心十足,"老臣已派死士混入城中,屆時裡應外合,必能一舉攻克!"
正議著,一名斥候慌張闖入:"報——淵蓋蘇文斬殺勸降大臣十二人,將首級懸掛城門,誓與平壤共存亡!"
帳中眾將嘩然。李世民冷笑一聲:"垂死掙紮!傳令三軍,明日渡江!"
次日黎明,唐軍開始強渡鴨綠水。高句麗軍沿江布防,箭如雨下。李承乾親率三千死士,乘快船率先渡江。箭矢呼嘯聲中,不斷有人中箭落水,但餘者依然奮勇向前。
"殺!"李承乾第一個躍上江岸,揮劍砍翻兩名高句麗士兵。唐軍士氣大振,紛紛登岸,很快在江東岸建立起橋頭堡。
就在主力渡江之際,一個意外發生了——上遊突然傳來雷鳴般的轟響,江水暴漲!
"不好!淵蓋蘇文決堤放水了!"李靖臉色大變。
滔天洪水奔湧而下,瞬間衝垮了唐軍搭建的浮橋。數千名正在渡江的唐軍將士被卷入激流,慘叫聲不絕於耳。
"鳴金收兵!"李世民當機立斷。
首戰受挫,唐軍傷亡近萬。當夜軍議上,眾將麵色凝重。
"陛下,糧草僅夠半月之用。"張儉憂心忡忡,"若不能速戰速決..."
"劉仁軌水師到哪了?"李世民沉聲問。
"剛接到鴿信,已過大同江口,但遭遇高句麗水軍阻擊,進展緩慢。"
李承乾突然想起曆史上唐太宗征高句麗時,也曾因洪水受阻,最終選擇撤軍。難道這次又要功虧一簣?
"父皇,兒臣有一計。"李承乾指向地圖上的烏骨城,"既然正麵強攻不利,不如佯攻烏骨,實則派精兵繞道北上,從背後突襲平壤!"
李世民眼前一亮:"此計甚妙!不過..."皇帝話鋒一轉,"繞道行軍艱險異常,需一膽大心細之將統領。"
"兒臣願往!"
帳中眾將愕然。太子乃國之根本,豈能輕涉險地?
"不可!"李靖第一個反對,"殿下萬金之軀..."
"李將軍多慮了。"李承乾胸有成竹,"兒臣隻需三千精騎,輕裝簡從,五日便可繞到平壤背後。屆時舉火為號,與主力前後夾擊!"
李世民凝視兒子良久,緩緩點頭:"準了。但你必須帶上秦瓊之子秦懷道,此人熟悉遼東地形。"
三日後,一支輕騎兵悄然離開大營,向北疾馳。李承乾身著普通將領鎧甲,與秦懷道並轡而行。為掩人耳目,所有人都換上了高句麗降卒的衣甲。
"殿下,前麵就是摩天嶺。"秦懷道指著遠處巍峨的山脈,"翻過此山,再行百餘裡便是平壤。"
李承乾望著那陡峭的山勢,不禁皺眉。這樣的地形,騎兵如何通過?
"有條小路,可容單騎通行。"秦懷道看出他的憂慮,"隻是...常有猛獸出沒。"
"比起高句麗人,猛獸算什麼?"李承乾下令,"全軍下馬,牽馬步行!"
摩天嶺果然險峻異常。最窄處僅容一人側身而過,腳下是萬丈深淵。不時有碎石滾落,令人膽戰心驚。
走到半山腰時,前方突然傳來一聲虎嘯!一頭吊睛白額猛虎攔在路中,獠牙森然。
"保護殿下!"親衛們立即拔刀。
"不可!"秦懷道急忙製止,"此處狹窄,若驚了猛虎,恐有人墜崖。"他從懷中取出一包藥粉,緩緩上前,"此乃雄黃粉,可驅猛獸..."
那猛虎嗅到雄黃氣味,果然低吼著退後,最終轉身離去。眾人長舒一口氣。
翻過摩天嶺,眼前豁然開朗——平壤城遙遙在望!李承乾立即派出斥候,偵查敵情。
"殿下,好消息!"斥候回報,"淵蓋蘇文將主力都調往烏骨城,平壤守軍不足五千!"
李承乾大喜:"傳令全軍休整一夜,明日攻城!"
次日拂曉,唐軍精騎突然出現在平壤西門外。守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李承乾身先士卒,率軍猛攻。就在城門將破之際,城內突然喊殺聲四起——原來早先混入城的唐軍死士趁機發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內外夾擊之下,西門很快失守。李承乾率軍衝入城中,直撲王宮。街道上,高句麗軍民四散奔逃,亂作一團。
"報——淵蓋蘇文聞訊回援,距城僅二十裡!"
"來得正好!"李承乾冷笑,"傳令放火為號,通知主力來援!"
平壤城頭,狼煙衝天。正在烏骨城與高句麗主力對峙的李世民見狀,立即下令全軍出擊。淵蓋蘇文腹背受敵,大軍潰不成軍,本人僅率數百騎突圍東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