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三年春,長安城柳絮紛飛。
李承乾站在太極殿前,看著一隊隊精銳禁軍列隊而過。明日李世民將禦駕親征高句麗,這是貞觀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幾乎調動了大半個帝國的力量。
"殿下,這是剛送到的軍報。"兵部侍郎杜楚客快步走來,遞上一封火漆密信,"營州都督張儉已攻占遼東城,殲敵八千!"
李承乾展開軍報,眉頭舒展。遼東城是高句麗西線重鎮,此戰告捷,為大軍東進掃清了障礙。
"糧草輜重可跟上了?"
"按殿下吩咐,已從登州水師轉運十萬石軍糧至卑沙城。"杜楚客猶豫片刻,"隻是...朝中仍有大臣反對親征,認為勞師遠征恐重蹈隋煬帝覆轍。"
李承乾冷笑一聲。這些文臣哪懂得父親的心思?高句麗不除,東北永無寧日。更何況...
"杜大人可知道,淵蓋蘇文上月殺了多少親唐派大臣?"
杜楚客搖頭。
"一百三十七人,包括老人和婦孺。"李承乾聲音冰冷,"此等殘暴之徒,若不誅滅,何以彰顯天朝威嚴?"
正說著,一名內侍匆匆趕來:"殿下,陛下召見!"
兩儀殿內,李世民正在批閱最後的出征準備。見太子進來,皇帝放下朱筆:"承乾,朕走之後,朝政就交給你了。"
李承乾躬身行禮:"父皇放心,兒臣必當儘心竭力。"
"朕已命房玄齡、長孫無忌輔佐你。"李世民目光深邃,"另外,李建成關在天牢最底層,沒有朕的手諭,任何人不得探視。"
李承乾心頭一凜。父親這是擔心有人借機生事啊。
"兒臣明白。"
"還有一事。"李世民從案頭取出一份密報,"淵蓋蘇文派使者聯絡薛延陀,意圖南北夾擊。朕已命李積加強北疆防禦,但你也要提高警惕。"
李承乾鄭重點頭。薛延陀是東突厥滅亡後崛起的草原新勢力,若與高句麗聯手,確實麻煩。
"父皇,兒臣建議派使者聯絡回紇,許以厚利,牽製薛延陀。"
李世民眼前一亮:"此議甚善!就交給你去辦。"
離開兩儀殿,李承乾徑直去了天牢。在最底層的水牢中,李建成被鐵鏈鎖在石壁上,渾身濕透,卻依然挺直腰背。
"大伯彆來無恙?"李承乾站在牢門外,聲音平靜。
李建成抬頭,露出一個譏諷的笑容:"賢侄是來送我一程的?"
"父皇明日親征高句麗。"李承乾直視對方眼睛,"大伯可有話要說?"
李建成突然大笑:"我那弟弟還是這般自負!他以為高句麗是吐穀渾那般好對付?遼東苦寒之地,城堅池深,當年楊廣百萬大軍都铩羽而歸..."
"此一時彼一時。"李承乾打斷他,"如今我大唐有水師之利,可從海路直搗腹地;有新羅為盟,可南北夾擊。更何況..."他意味深長地頓了頓,"淵蓋蘇文弑君篡位,高句麗內部分崩離析。"
李建成眼中閃過一絲詫異:"你倒看得明白。不過..."他壓低聲音,"淵蓋蘇文已與倭國結盟,倭國水師不日將北上助戰。屆時唐軍腹背受敵,必敗無疑!"
李承乾心頭一震。倭國!這個東海島國向來與高句麗交好,若真派水師參戰...
"多謝大伯提醒。"李承乾不動聲色地轉身,"侄兒會轉告父皇的。"
離開天牢,李承乾立即派人去鴻臚寺查證倭國動向。同時,他下令加強登州水師戒備,並派快馬傳訊劉仁軌,命其警惕倭國水師。
次日清晨,長安城外旌旗招展,十萬大軍整裝待發。李世民一身金甲,在朝陽下熠熠生輝。李承乾率領文武百官,在灞橋為皇帝送行。
"承乾,記住朕的囑咐。"李世民臨行前再次叮囑,"朝政以穩為主,若有要事,八百裡加急送朕禦覽。"
"兒臣謹記。"李承乾跪地行禮,"祝父皇旗開得勝,早日凱旋!"
隨著號角長鳴,東征大軍浩浩蕩蕩出發。李承乾站在高高的城樓上,目送隊伍遠去,直到最後一杆旗幟消失在地平線上。
回到東宮,李承乾立即召集重臣議事。房玄齡、長孫無忌、馬周等人分列兩側,氣氛凝重。
"殿下,這是各地送來的奏章。"馬周捧著一摞文書,"多是春耕、漕運等常事。"
李承乾接過翻了翻:"傳孤令,各州縣務必保證春耕,不得因征調民夫耽誤農時。另外,命司農寺派出勸農使,巡視各地。"
長孫無忌讚許地點頭:"殿下仁厚。民以食為天,確是不可輕忽。"
"還有一事。"房玄齡憂心忡忡,"近日長安糧價微漲,恐有奸商囤積居奇。"
李承乾略一思索:"開常平倉,以平價售糧。同時查抄幾家大糧商的倉庫,若發現囤積,嚴懲不貸!"
正議著,杜荷匆匆進來:"殿下!鴻臚寺急報!倭國遣使入朝,已到揚州!"
李承乾眉頭一皺。倭國此時來使,必有所圖。
"使者何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自稱犬上三田耜,說是來...來學習大唐文化的。"
李承乾冷笑。學習文化?怕是來探聽虛實的吧!
"好生接待,但不要透露軍情。另外,派人盯緊他們的一舉一動。"
隨著李世民親征,朝政重擔全落在李承乾肩上。每日天不亮就要批閱奏章,接見大臣,常常忙到深夜。但更讓他憂心的是前線戰況——雖然唐軍連戰連捷,但高句麗人據城死守,進展比預期緩慢。
一個月後,壞消息終於傳來:唐軍久攻白岩城不下,傷亡慘重;更糟的是,倭國水師突然出現在熊津外海,襲擊了新羅補給船隊!
"果然來了!"李承乾拍案而起,"傳令劉仁軌,立即南下迎擊倭國水師!"
"殿下,還有更棘手的。"馬周遞上另一份密報,"薛延陀真珠可汗率十萬騎南下,已攻破雲州!"
屋漏偏逢連夜雨!李承乾額頭滲出細密汗珠。父親主力深陷遼東,若薛延陀長驅直入...
"立即傳令李積,全力阻擊!同時調隴右、朔方兵馬馳援。"李承乾思索片刻,"另外,派使者急赴回紇,請他們出兵牽製薛延陀後方。"
命令剛發出,又有急報傳來——河北大旱,饑民開始流徙!
李承乾隻覺一陣眩暈。內憂外患齊至,這分明是對他監國能力的嚴峻考驗。
"開義倉賑災!命沿途州縣設粥廠,絕不能讓流民形成規模。"他強自鎮定,"另外,傳太醫署組織疾醫,防止疫病流行。"
接下來的日子,李承乾幾乎住在了政事堂。前方戰報、各地災情、朝中政務如潮水般湧來,他不得不晝夜不停地處理。短短半月,人就瘦了一圈。
"殿下,您該休息了。"馬周心疼地勸道。
李承乾搖搖頭,指著案頭堆積如山的奏章:"百姓疾苦,豈能懈怠?"
正說著,杜荷興衝衝跑來:"殿下!大捷!李靖大將軍攻破白岩城,殲敵萬餘!"
李承乾長舒一口氣。總算有個好消息!
"還有更好的消息。"杜荷繼續道,"劉仁軌水師大敗倭國艦隊,擊沉敵船三十餘艘!倭國殘部已逃回本土!"
李承乾拍案叫絕:"好!劉仁軌果然不負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