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國子監新落成的藏書樓上。李承乾站在三樓回廊,望著樓下廣場上熙熙攘攘的學子,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這座三層木石結構的建築,收藏了從全國各地搜集來的五萬餘卷典籍,是大唐最大的圖書館。
"殿下,活字已經按照您的要求重新排版了。"國子監司業孔穎達捧著一塊木製印版走來,"《論語》全篇共用活字一千二百枚,比雕版節省八成木材。"
李承乾接過印版仔細檢查。這是他借鑒後世活字印刷術改良的技術,采用硬木刻製常用字,可以反複排版使用。雖然比不上北宋畢昇的泥活字,但已經比傳統的雕版印刷先進許多。
"孔師辛苦了。"李承乾恭敬地說,"這活字印刷一旦推廣,書籍成本將大大降低,寒門學子也能買得起書了。"
孔穎達捋須感歎:"殿下仁心,老朽佩服。隻是..."他猶豫了一下,"有些博士擔心,書籍太易得,會讓人不知珍惜。"
李承乾微微一笑:"孔師,知識如水,當流通方能滋養萬物。若因噎廢食,豈不可惜?"
正說著,樓下突然傳來一陣喧嘩。隻見一群學子圍著一個木箱,興奮地議論紛紛。李承乾下樓查看,原來是第一批活字印刷的《千字文》送到了。
"殿下!"學子們見到太子,連忙行禮,"這新印的書比手抄本便宜十倍,字跡卻一般清晰!"
李承乾拿起一本翻閱,墨香撲鼻,字跡工整。雖然比不上名家手筆,但勝在價格低廉,普通家庭也能承受。
"這隻是開始。"他對學子們說,"本宮已命人搜集醫書、農書,都將陸續刊印。將來還要在各州設立官書局,讓天下人都有書可讀。"
學子們激動不已,紛紛跪謝太子恩德。李承乾扶起他們,忽然注意到角落裡一個衣衫樸素的小童,正眼巴巴地望著《千字文》,卻不敢上前。
"小郎君,你也想要書嗎?"李承乾走過去和藹地問。
小童怯生生地點頭:"回殿下,小子家貧,買不起..."
"你叫什麼名字?家住何處?"
"小子姓張名柬之,襄州人氏,隨父來京謀生..."
李承乾心頭一震。張柬之?這不是後來神龍政變中逼迫武則天退位的那位名相嗎?沒想到竟在這裡遇見幼年的他!
"來人,取一套《千字文》贈予這位小郎君。"李承乾吩咐道,又對張柬之說,"好好讀書,將來為國效力。"
小張柬之捧著書,激動得小臉通紅:"小子定當努力,不負殿下厚望!"
離開國子監時,孔穎達不解地問:"殿下為何對那寒門小童另眼相看?"
李承乾笑而不答。他當然不能說自己知道這個孩子未來的成就,隻是說:"本宮觀此子眼神清亮,必是可造之材。"
回到東宮,李承乾立即召集心腹議事。活字印刷的成功,讓他看到了普及教育的希望。
"本宮欲在各州縣設立"蒙學堂",招收七歲以上童子入學,教授《千字文》《孝經》等基礎典籍。"他展開一幅規劃圖,"先在長安、洛陽試點,逐步推廣全國。"
馬周提出疑慮:"殿下,此舉雖善,但耗費巨大..."
"錢財不是問題。"李承乾胸有成竹,"工坊利潤的三成將用於文教事業。另外,本宮還設計了一套分級考試製度,優秀者可升入州縣學,佼佼者再薦入國子監。"
這是借鑒後世的科舉分級製度,為寒門學子提供上升通道。眾人聽了,無不讚歎太子深謀遠慮。
正當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時,李承乾又開始了另一項重要工作——修史。這日,他召見史館諸位學士,提出了一個驚人建議:
"本宮欲修《萬國誌》,記錄大唐周邊各國曆史地理、風土人情,以為後人參考。"
史官們麵麵相覷。傳統史書隻關注中原王朝,很少詳細記載外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