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年的春分日,長安城飄著細雨。李承乾站在新建的"觀文殿"三層露台上,望著雨中朦朧的街景。這座集藏書、講學、研究於一體的宏偉建築,是他推動文教改革的最新成果。
"殿下,各地蒙學堂的統計冊送到了。"馬周捧著一摞賬冊走來,衣角還沾著雨水。
李承乾接過賬冊,指尖劃過密密麻麻的數字:"三百七十五所...比去年多了近百家。"
"不止如此。"馬周翻開另一本冊子,"按殿下吩咐,各州縣都設立了"勸學使",專管蒙學事務。如今大唐七歲以上童子,每百人中就有十三人入學。"
這個數字讓李承乾眉頭舒展。雖然距離全民教育還很遙遠,但已經是前所未有的成就。他走到欄杆邊,雨絲拂麵:"馬卿,還記得七年前我們第一次談教育改革時,你說"寒門無書讀"是千古難題嗎?"
馬周感慨萬千:"臣萬萬沒想到,活字印刷與蒙學結合,竟能掀起如此變革。"
正說著,一陣清脆的鐘聲從樓下傳來。今日是觀文殿首次公開講學的日子,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早已擠滿了講堂。李承乾整理衣冠:"走,去聽聽孫真人的"醫道啟蒙"。"
講堂內座無虛席,連過道都站滿了人。孫思邈正在講解人體經絡,身旁站著個十歲出頭的少年助手,熟練地展開一幅彩色解剖圖。令人驚訝的是,這幅圖並非傳統水墨,而是采用了波斯傳來的顏料繪製,肌肉紋理清晰可見。
"這少年是誰?"李承乾低聲問。
"回殿下,是太醫署收養的孤兒,名叫王冰。"馬周答道,"據說能過目不忘,孫真人破格收為關門弟子。"
李承乾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這樣的寒門天才,在過去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接觸醫道,現在卻有機會成為一代名醫。變革的種子,正在各個角落生根發芽。
講學結束後,李承乾特意留下與學子們交談。一個來自劍南道的年輕學子激動地說:"殿下,學生家鄉已建起三所蒙學,用的是殿下編的《蒙學課本》。就連女子也能上學了!"
"女子上學?"李承乾有些意外。他雖提倡女子教育,但沒想到在偏遠的劍南道也能推行。
"是啊!"學子興奮地說,"起初鄉老們都反對,直到有個女學生用《急救要術》救了落水的裡正孫子,這才..."
正說著,杜荷匆匆走來:"殿下,嶺南急報!"
急報中說,廣州港出現了十幾艘形製古怪的船隻,船上人皮膚黝黑,說著無人能懂的語言,帶著從未見過的奇珍異寶。更驚人的是,他們竟攜帶著幾本用陌生文字書寫的典籍,其中有些符號與大唐算經中的數字極為相似。
李承乾心頭一震——這很可能是來自更遙遠國度的使者!他立即下令:"備船,本宮要親赴廣州!"
十日後,當李承乾的船隊抵達廣州港時,那些神秘船隻已經離開,但留下了幾位使者。更令人驚訝的是,經過譯語堂的通譯反複嘗試,竟然辨明這些人來自一個叫"僧伽羅"的遙遠國度今斯裡蘭卡),而那些典籍上記載的,正是佛教經典與天文曆法。
"殿下,這些典籍中記載的日月食推算方法,比《大衍曆》還要精確!"隨行的天文博士激動地報告。
李承乾立即意識到其中的價值:"馬上組織人手翻譯。另外,派人跟隨這些使者返航,建立正式往來。"
這次意外的接觸,讓李承乾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回到長安後,他在觀文殿專門設立了"異域文獻館",召集精通各國語言的學者,係統翻譯外來典籍。
初夏的一個清晨,李承乾正在批閱奏章,忽聞殿外一陣騷動。侍衛來報:"殿下,有個自稱"一行"的沙門求見,說是帶來了能測天地之大的儀器!"
來人是個三十出頭的僧人,風塵仆仆卻目光炯炯。他帶來的是一台精巧的銅製儀器,由幾個嵌套的圓環組成,上麵刻滿了精細的刻度。
"此乃"渾天儀",可測星辰運行。"僧人恭敬地說,"貧僧耗時十載,參考天竺、波斯曆法改良而成。"
李承乾親自試驗這台儀器,發現其精度遠超當下大唐所用。更難得的是,儀器上刻著清晰的製作方法,任何人都可仿製。
"大師有此大才,何不出仕?"李承乾真誠邀請。
一行卻搖頭:"貧僧隻願在觀文殿做個普通學者,將所學傳授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