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院前的青石板上排起了長隊。天剛蒙蒙亮,從京畿各縣趕來的百姓就已在此等候。隊伍最前方,幾位身著素袍的醫官正在為一位老婦診脈,旁邊的小學徒飛快地在竹片上記錄著症狀。
"大娘,這是七日份的"清肺散"。"醫官包好藥末,又遞過一塊木牌,"三日後憑此牌來複診,不必再排隊。"
老婦千恩萬謝地離去,隊伍中響起一片讚歎。這是太醫署新設的"惠民醫局",專為平民百姓提供免費診療。更難得的是,這裡看病不問身份,連最卑賤的奴婢也能得到救治。
皇城內的李承乾正在翻閱醫局送來的《診籍》。這些按日記錄的病例,詳細記載著各種症狀與用藥效果。他特彆注意到"咳喘"一症下,不同醫師開出的方子各有千秋。
"傳孫思邈。"皇帝放下竹簡,"朕有事請教。"
須發皆白的老神醫很快到來。聽完皇帝的問題,他捋須笑道:"陛下明鑒,這正是老朽推行"醫案集議"的初衷——讓諸位醫師各抒己見,再擇優推廣。"
"善!"李承乾眼前一亮,"何不將此法製度化?每月朔望,召集太醫署精英會診疑難雜症。"
"老朽還有一請。"孫思邈從袖中取出一卷帛書,"這是老朽整理的《千金方》,想請陛下準予刊印,惠及四方。"
李承乾展開一看,隻見上麵密密麻麻記載著數百種常見病的治法,用藥多取尋常草木,甚至還有"以形補形"的食療方。
"妙哉!"皇帝拍案叫絕,"朕命將作監以活字精印千部,分發各州縣。另在太醫署設"方劑庫",廣收民間驗方。"
詔令一出,各地獻方者絡繹不絕。有深山隱士獻出祖傳金瘡藥,有江湖郎中呈上秘製接骨膏,甚至還有胡商貢獻了大食的眼科療法。晉陽公主主動請纓,帶領太醫署眾醫日夜整理,按病症分類編纂。
小公主彆出心裁,將藥方按"急緩養"三類標注:急症方求速效,緩症方重調理,養身方宜平日服用。更妙的是每方末尾注明"宜忌",提醒患者注意事項。
這日李承乾巡視太醫署,發現後院新建了幾間磚房。推門進去,隻見裡麵擺滿籠屜,蒸汽氤氳中,幾位藥師正在炮製藥材。
"陛下,這是"蒸藥房"。"孫思邈介紹,"藥材經蒸曬後,藥性更純,也更易保存。"
隔壁的"煉丹室"更令人稱奇。不同於方士的鉛汞之術,這裡用特製琉璃器皿提純藥物精華。一位年輕藥師正將蓬萊紫草浸泡後蒸餾,得到幾滴晶瑩的紫色液體。
"此物一錢可抵原草一斤!"老神醫興奮地說,"隻是製法繁瑣..."
"無妨。"李承乾當即決定,"設"藥工坊"專司此事,朕要最好的傷藥配給邊軍。"
隨著《千金方》的傳播,一個意想不到的難題出現了——許多州縣缺醫少藥。李承乾召集眾臣商議,最終決定在各道治所設立"醫官學",選拔聰慧子弟學習基礎醫術,兩年學成後派往各縣。
"陛下,培養一個醫師至少五年..."太醫令猶豫道。
"先解燃眉之急。"李承乾早有打算,"學成者稱"醫助",專治常見小病,大病仍送州府。每年考核,優異者可深造。"
與此同時,藥圃的擴建也在緊鑼密鼓進行。禁苑東南角劃出百畝地,按氣候分設"溫涼乾濕"四個區域,試種各地藥材。最令人稱奇的是那座"琉璃藥宮"——用透明琉璃瓦搭建的暖房,可培育南方珍稀藥草。
初夏時節,一場突如其來的痢疾在京畿蔓延。太醫署全體出動,在長安各坊設立臨時醫點。晉陽公主發現,許多貧民區患者不願就醫,細問才知是怕傳染家人。
"皇兄,兒臣想設"隔離病舍"。"小公主連夜入宮稟報,"孫爺爺說有些病會"過人"..."
李承乾立即準奏,更下令將城外的廢棄軍營改為臨時醫所。為消除百姓顧慮,他命人在病舍周圍遍植薄荷、艾草等驅疫植物,又派高僧道士每日誦經祈福。
疫情剛穩,江南又報瘧疾。太醫署緊急調配新研製的"青蒿丸",效果卻參差不齊。孫思邈調查後發現,是各地青蒿品質差異所致。
"陛下,當設"藥檢司"。"老神醫建議,"統一藥材采製標準。"
"準。"李承乾補充道,"再設"藥引製",注明每批藥材產地、采時,以便追查。"
這項製度催生了日後的"道地藥材"體係——巴蜀的黃連、江南的薄荷、隴西的當歸...各依水土之宜,擇優而種。更妙的是,太醫署將這些經驗編成《采藥圖經》,圖文並茂地指導藥農。
八月裡,太醫署迎來一位特殊客人——波斯醫師穆薩。此人精通眼科,尤其擅長用水晶片矯正視力。李承乾特許他在惠民醫局開設專科,很快求診者盈門。
"陛下,穆薩大夫的"鏡片術"神乎其技!"晉陽公主興奮地比劃著,"能讓模糊多年的老者重見光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既如此,當廣傳其術。"李承乾當即決定選拔十名太醫署學子隨穆薩學習,同時命將作監研製更精密的水晶磨具。
秋高氣爽時,李承乾在禁苑舉辦"百醫會"。來自各地的名醫齊聚一堂,交流醫術。最引人注目的是"解剖圖"展示——孫思邈根據多年研究,繪製出精細的人體內臟圖譜,顛覆了許多傳統認知。
"諸君請看,"老神醫指著圖表,"肺非六葉,實為五瓣;心不在正中,而偏左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