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十三年的第一縷春風尚未吹化渭水薄冰,鴻臚寺的譯官們已經忙得腳不沾地。來自三十六國的朝貢使節擠滿了長安城的客館,最偏遠的室韋使團甚至提前三個月出發,就為趕上元日大朝會。
"陛下,這名單怕是有誤。"馬周捧著厚厚的《萬國朝貢錄》,老花鏡滑到了鼻尖,"林邑、真臘之後,怎麼還有個"驃國"?老臣為官四十載,從未聽聞此國。"
李承乾接過名冊,指尖在那個陌生的國名上輕輕一點:"馬卿且看備注——驃國位於天竺以東,國人善馴象。去歲有驃商隨海船至廣州,見大唐文明昌盛,歸國稟報後,其王特遣使來朝。"
正說著,殿外傳來一陣清脆的鈴音。晉陽公主領著幾個異裝少女翩然而入,她們身著五色紗麗,眉心點著朱砂,行走時腳鐲叮咚作響。
"皇兄,這是驃國公主妙香和她的伴當。"小公主笑著介紹,"她們在太醫署學醫三月,已能背誦《千金要方》了。"
為首的驃國少女盈盈下拜,漢語雖生硬卻字正腔圓:"蒙大唐皇帝天恩,小女子得習聖術。歸國後必建醫館,救死扶傷。"
李承乾饒有興趣地問:"驃國多瘴癘,可知如何防治?"
"回陛下,當以青蒿、菖蒲煮水沐浴。"妙香對答如流,"另按孫真人教導,死水需填,汙水需疏,飯前便後需洗手。"
老宰相馬周在一旁聽得目瞪口呆。他依稀記得,三十年前先帝在位時,這些化外之邦還被統稱為"蠻夷"。
"陛下開創的文明交融之局,老臣算是服了。"退朝後,馬周對杜如晦之子杜構感慨,"連萬裡之外的驃國都慕名而來。"
杜構如今執掌鴻臚寺"文明司",聞言笑道:"馬公有所不知,去歲海商報告,波斯灣沿岸已有"小長安"之稱。各國商賈雲集之處,必仿唐製立市、辦學、修醫館。"
元日大朝會比往年更加壯觀。大明宮前的廣場上,各國使節按《大唐賓禮》排列,服飾各異卻秩序井然。當李承乾身著十二章紋袞冕出現時,三十六國使者齊刷刷行唐禮,動作整齊得如同演練過千百遍。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呼聲中,阿蠻注意到一個細節——各國使節的賀表都用漢文書寫,且筆跡工整,絕非臨時模仿。最令人稱奇的是驃國使團,他們竟用金粉在芭蕉葉上抄寫了《道德經》作為貢禮。
"驃國何時有了懂漢文的人才?"阿蠻悄聲問身旁的康留堂。這個粟特少年已成長為得力的通譯,精通七種語言。
"聽說去歲有個落第舉子隨商船南下,在驃國開了蒙館。"康留堂翻著記事竹簡,"對了,那舉子叫王玄策。"
朝貢環節結束後,李承乾宣布了一項震驚四座的決定:在長安城南興建"萬國博覽苑",永久展示各國文明精華;同時設立"萬國學院",招收各族學子研習大唐典章製度。
"朕常思,昔年孔子欲居九夷,今日何妨使九夷來居華夏?"皇帝的聲音在廣場上回蕩,"自今往後,凡願習唐製、行唐禮者,不論出身,皆可入仕。"
這道旨意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朝中保守派大臣紛紛上書勸阻,連一向開明的魏征之子魏叔玉都委婉表示"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麵對阻力,李承乾在溫室殿召見了幾位心腹。阿蠻獻上一卷《西域見聞錄》,指著其中一段:"陛下請看,這是臣在波斯所見。大流士王宮牆上刻著"朕治下二十三省,每省皆可奉其神、行其俗"。連異族帝王都知包容,何況我大唐?"
"說得好!"晉陽公主捧出一疊醫案,"這是各國學子在太醫署的學習記錄。倭人細、波斯人精、吐蕃人勇,各有所長。若能取長補短……"
李承乾拍案而起:"朕意已決!不過——"他狡黠一笑,"得給老臣們個台階下。"
三日後的大朝會上,皇帝使出了殺手鐧。他命人抬出一口青銅大鼎,鼎上銘文斑駁難辨。
"諸卿可知此鼎來曆?"李承乾環視群臣,"這是周天子賜予楚國的"夷夏鼎",上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連先秦都知道夷夏一體,難道我大唐反要倒退?"
馬周老淚縱橫,顫巍巍出列:"老臣愚鈍,今日方知陛下胸襟可比周公!"
保守派見狀,再不敢多言。隨著"萬國學院"的籌建,一個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官僚體係開始在大唐萌芽。
春分這天,阿蠻奉命接待一隊特殊的訪客——由波斯王子卑路斯率領的流亡學者團。泰西封陷落後,這些帶著典籍和技藝的智者曆儘艱險,終於抵達長安。
"感謝天可汗收留!"年輕的王子用新學的漢話說道,"波斯雖亡,文明永存。這些典籍記載了我國千年智慧,願獻予大唐。"
阿蠻翻閱著那些羊皮卷,突然在一幅星圖前駐足:"這是……"
"我國觀星術的精華。"一位白發蒼蒼的星學家解釋,"可預測日月食,還能指引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