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夜,李承乾在麟德殿設宴款待波斯學者。酒過三巡,卑路斯王子突然擊掌。隨從抬上一個鑲滿寶石的銅匣,匣中竟是一架精巧的星盤。
"此物名"天樞儀",可測天體運行。"王子親自演示,"若用於航海,縱使萬裡之外亦不迷途。"
皇帝龍顏大悅,當即決定在司天台下設"波斯曆算科",由這些學者主持。更妙的是,那架"天樞儀"經將作監改良後,成了後來鄭和下西洋時"牽星過洋"的利器。
隨著萬國學院的興建,長安城南漸漸形成了一片特殊的城區。高聳的觀星台毗鄰佛塔,波斯風格的穹頂建築與江南園林相映成趣。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文明塔",塔身鐫刻著漢文、吐蕃文、波斯文等十二種文字的《大同篇》。
阿蠻每日奔波於各建築工地,協調不同民族的工匠。這天他正為天竺匠人與新羅木工的爭執調停,忽見康留堂急匆匆跑來:
"學士!倭國中臣鐮足大人到了,還帶著個古怪的箱子!"
中臣風塵仆仆,卻掩不住興奮。他獻上的木箱裡,整齊碼放著百餘冊書卷——《倭國律令》《班田收授法》《冠位十二階》……全是仿唐製製定的典章製度。
"托陛下洪福,大化革新已成!"中臣跪地稟報,"這些皆按大唐製度改良,特來請陛下禦覽。"
李承乾翻閱著這些浸潤心血的文獻,突然發現最後一冊《東海聯防策》:"這是?"
"倭國願與大唐、新羅共組水師,肅清海寇。"中臣眼中閃著堅定的光,"文明之光,當照徹東海每個角落。"
皇帝深受感動,當即賜中臣"東海文明使"稱號,並允諾派遣工匠協助倭國興建海港。誰也沒想到,這個小小的決定,竟為百年後東亞海上貿易圈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初夏時分,"萬國博覽苑"終於落成。開苑典禮上,最搶眼的莫過於"文明交融廳"。這裡陳列著漢胡合璧的樂器、蕃漢對照的典籍、以及各族的"混血"發明——波斯工藝的大唐瓷器、吐蕃紋樣的江南絲綢、甚至還有倭國改良的唐式海船模型。
阿蠻正在廳內為各國使者講解,忽被一陣騷動吸引。隻見李承乾站在一架新式織機前,親自操作演示。這織機融合了江南的提花技術與波斯的花紋設計,能織出前所未有的複雜圖案。
"諸位請看。"皇帝指著織機吐出的錦緞,"漢家的蠶絲,粟特的染料,波斯的花樣——這才是真正的文明交融。"
人群中,驃國使者若有所思。三個月後,當阿蠻收到從驃國寄來的"象耕圖"時,不禁莞爾——圖上大象拖著的犁鏵,分明是改良過的唐犁。
貞觀三十三年的重陽節,一場彆開生麵的"萬國科舉"在長安舉行。來自十八個民族的三百學子同場競技,考題既有傳統經義,也有"如何用本族文字詮釋仁政"這樣的新題。考場外,各族百姓翹首以待,賣胡餅的吆喝聲與唐語討價還價聲交織成趣。
放榜那日,朱雀大街擠得水泄不通。當禮部官員念出"賓貢科狀元阿史那德"時,一個突厥青年難以置信地瞪大眼睛。而更令人震驚的是,榜上還有吐蕃人、波斯人、甚至一位倭國僧侶。
"陛下真乃千古一帝!"馬周在朝會上由衷讚歎,"老臣昨日去國子監,聽到吐蕃學子吟《詩經》,波斯學者論《論語》,恍若夢中。"
李承乾微笑不語。他望向殿外——秋陽下的長安城,萬國旗幟迎風招展。更遠處,新落成的"萬國學院"傳來朗朗書聲,那是各族學子在用漢話誦讀《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在這片和聲中,一個前所未有的文明共同體正在成型。它不靠武力征服,不以文化同化為手段,而是如春風化雨,讓每個民族都能在保持本色的前提下,共享文明成果。
臘月祭灶這天,阿蠻收到一份特殊禮物——李承乾親筆題寫的"文明使者"匾額。皇帝在賜匾時說:"朕常想,若貞觀盛世有什麼值得後世銘記,不是疆域之廣,不是兵力之強,而是開創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新局。"
阿蠻將匾額懸於宅門,每日出入都要駐足片刻。他想起那個初到長安的吐蕃少年,想起絲路上的風霜,想起泰西封城頭的夕陽……一切恍如昨日,又仿佛已過千年。
除夕夜,長安城燈火如晝。新建的"萬國燈樓"上,三百六十盞明燈照徹夜空。每盞燈都代表一個民族,形狀各異卻同樣明亮。李承乾攜百官登樓,與各國使者共同點燃了頂層的"文明主燈"。
當鐘聲響徹雲霄時,阿蠻站在人群中,望著那璀璨的燈海。在他身旁,康留堂正用粟特語向波斯學者解釋燈謎;不遠處,中臣鐮足與驃國公主妙香討論著藥方;更遠些,新科進士阿史那德被一群突厥孩童圍著講述考場見聞……
在這幅萬民同樂的畫卷中,年輕的文明使者突然熱淚盈眶。他想起鬆讚乾布曾問:"什麼是文明?"此刻他終於明白——文明就是讓每個生命都能綻放光彩,讓每顆星星都能閃耀夜空。
夜風拂過,燈影搖曳。阿蠻仰頭望去,隻見"文明主燈"的光芒直上霄漢,與滿天星鬥交相輝映。在這璀璨的光輝中,貞觀盛世翻開了新的篇章——一個超越種族、國界的文明共同體,正在世界的東方冉冉升起。
正如李承乾在《文明詔》中所言:"星火之光,可以燎原;涓流之微,終成江海。萬方同風,九州共貫,此乃天命所歸,人心所向。"
喜歡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請大家收藏:()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