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堂的銅製門環在午後兩點敲響,62歲的陳建國佝僂著腰進門,右手扶著門框劇烈咳嗽,左手拎著的中藥袋上,“葶藶子15g”的標簽被汗漬洇濕了邊角。老伴王秀英緊跟其後,藏青色外套下露出半截胰島素泵的導管,嗓門帶著豫北口音,震得候診區的綠蘿葉子直顫:“蘇醫生,俺們按方吃了一周,老陳咳嗽沒輕,痰還變稠了,這是咋回事?”
蘇懷瑾放下手中的《脈經》,抬眼便看見陳建國右寸脈沉滑,較初診時的浮滑明顯下沉,指下觸感如同鵝卵石沉入河底,雖不如浮滑脈的輕快流利,卻多了份厚重。實習生小張慌忙調出電子病曆,初診記錄裡“脈浮滑,白細胞11.2x109”的字樣還在,此刻血常規顯示已降至8.5,可患者的主訴卻在加重。
“您先坐,慢慢說。”蘇懷瑾示意陳建國坐在診療床上,指尖再次搭在他寸口,閉眼細辨脈勢:輕取時脈搏隱現,中取漸顯滑象,沉按則滑而有力,確如泥沙沉積後的河流,表麵平靜下暗潮湧動。“脈從浮滑轉沉滑,說明痰飲從肺臟下移到脾胃了。”她翻開《傷寒論》,書頁在“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處夾著便簽,“就像雨季的洪水,上遊水勢洶洶浮滑),現在慢慢往下遊彙聚沉滑),表麵看症狀沒減輕,其實病勢在走。”
王秀英掏出手機,屏幕上是百度搜索的“慢性支氣管炎加重怎麼辦”,reated搜索裡“抗生素治療”的條目被她用紅筆圈了三次:“西醫說要加左氧氟沙星,你們中藥越吃越厲害,要是耽誤了咋辦?”蘇懷瑾調出脈象儀的波形對比圖,初診時的浮滑脈如浪峰高尖,此刻的沉滑脈則像浪穀拓寬,波幅雖低卻綿延有力:“您看,白細胞降了,說明肺部炎症在退。痰變稠是因為葶藶子把肺裡的痰飲往下推,現在需要健脾藥幫忙運化,就像打掃房間,先把灰塵掃成一堆,看著亂了,其實離乾淨更近了。”
陳建國突然弓著腰咳嗽,手忙腳亂地掏紙巾,棕黃色的黏痰落在紙上,帶著拉絲:“胸口沒那麼悶了,就是喉嚨跟堵了塊棉花似的。”蘇懷瑾點頭,用壓舌板觀察咽喉: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卻沒有初診時的充血水腫,“這是痰飲稀釋的表現。把葶藶子減到10g,加茯苓15g、炒白術12g,讓脾胃把痰濕慢慢‘消化’掉。”
小張盯著脈象儀,突然指著屏幕開口:“沉滑脈的上升支比浮滑脈平緩,下降支卻更寬,是不是對應痰飲從肺到脾的位置變化?”蘇懷瑾讚許地頷首:“沒錯,肺主氣,脈浮滑是痰飲在氣道;脾主濕,脈沉滑是痰飲入脾胃。就像江河行船,上遊水急浪高,中遊水深浪寬,治法自然要跟著調整。”她轉向王秀英,語氣放軟,“您先生舌苔從薄白轉白膩,正是寒濕化熱的過程,中藥在幫他身體‘排垃圾’,這時候停藥才危險。”
王秀英的眉頭終於舒展,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中藥袋上的姓名標簽:“那抗生素還吃不吃?社區診所讓連吃兩周呢。”蘇懷瑾搖頭,指著舌苔照片:“寒濕在脾胃久了會生鬱熱,抗生素是寒涼藥,吃多了反而傷脾。每天熬點茯苓粥,跟中藥配合著,比單打獨鬥強。”
三日後的急診室,監護儀的蜂鳴聲刺破傍晚的寧靜。陳建國半靠在推車上,嘴唇發紺,手腕上還戴著未摘的中藥袋,裡麵的葶藶子飲片隨著呼吸輕輕晃動。蘇懷瑾剛查完房,就見小張推著脈象儀跑過來:“蘇醫生,脈沉滑帶弦,血氧飽和度92!”
她迅速搭脈,指下除了沉滑,還多了琴弦般的緊張感:“是不是停了中藥?”王秀英站在牆角,手指絞著圍裙邊角,眼角泛著淚光:“隔壁張大姐說,痰變稠是藥反了,讓俺們停藥……”
“脈弦是肝氣被痰飲阻滯了,”蘇懷瑾立刻調整處方,“加柴胡6g疏肝,厚樸10g理氣,再把葶藶子換成炒製品,減少苦寒傷胃。”她調出監控記錄,“上次教的茯苓粥喝了幾次?脾胃虛弱的人,藥補不如食補,得雙管齊下。”
急診診室裡,消毒水味混著陳建國身上的氨溴特羅氣味,中藥櫃的陳皮香從隔壁飄來,形成奇妙的中西醫交響曲。小張舉著舌苔照片對比:初診的薄白苔已轉為白膩,根部還帶點黃色,和脈象變化完全對應。“現在脈沉滑帶弦,就像琴弦上纏著濕棉花,彈起來發悶。”他撓撓頭,“《脈經》裡是不是說過這種脈?”
“是‘滑而兼弦,痰飲夾鬱’,”蘇懷瑾笑著翻開案頭的《脈經》,泛黃的紙頁上,“弦為肝風,滑為痰飲”的批注清晰可見,“加柴胡就是幫肝氣疏解,厚樸降氣化痰,就像給堵了的下水道通一通,氣順了,痰才能化。”
送走陳建國,蘇懷瑾剛在病曆上寫完“痰飲下移,治以健脾疏肝”,護士小林就領著位戴胰島素泵的患者進來。58歲的李桂芳麵色潮紅,指尖反複摩挲著血糖監測儀:“蘇醫生,吃了三天中藥,空腹血糖還是13.6,可餓得快,半夜都能被餓醒。”
蘇懷瑾搭脈時發現,寸口脈輕取有力,重按卻空虛,如同擊鼓時鼓麵緊繃,鼓身卻中空。她望向牆上的脈診圖,浮滑與沉滑的對比圖還在,突然想起《黃帝內經》“消癉者,熱伏於內,耗傷津液”的記載:“您這是胃熱熾盛,氣陰兩虛,脈診要分虛實,就像打仗,得看清哪些是敵人,哪些是自己人。”
“先測個糖化血紅蛋白,再查個尿常規,”她對小張說,“給李阿姨開白虎加人參湯加減,石膏清胃熱,人參補氣虛,就像給著火的房子澆水,同時給消防員遞水喝。”診室裡,陳建國的中藥煎劑還在自動煎藥機裡翻滾,而李桂芳的脈象儀已開始采集數據,屏幕上的波形高低起伏,為下一場虛實夾雜的診療拉開序幕。
窗外的夕陽給中藥櫃鍍上金邊,蘇懷瑾看著小張認真記錄的側臉,想起上午陳建國複診時,王秀英偷偷塞給她的茯苓餅——那是患者用土蜂蜜自製的,還帶著灶台上的煙火氣。中醫的脈診之道,從來都藏在這一指一息的變化裡,藏在患者皺著眉頭的傾訴中,更藏在古今醫家對生命節律的敬畏與追尋中。
喜歡岐黃手記請大家收藏:()岐黃手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