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堂的晨光斜斜漫過雕花窗欞,將診室牆上的《脈診九菽圖》分割成斑駁的光影。實習生小張攥著磨破邊角的脈診手冊,指腹反複摩挲著“輕取三菽、中取六菽、沉取九菽”的注解,目光緊緊盯著蘇懷瑾搭在患者腕間的指尖,像在觀摩一門即將失傳的古老技藝。診室裡飄著若有若無的陳皮香,混著消毒水的氣味,在微涼的晨風中輕輕搖晃。
“李大姐,您昨晚是不是開著空調睡的?”蘇懷瑾的聲音像浸了晨露般清潤,指尖落在45歲李芳的寸口上,後者正揉著發紅的鼻塞,灰色衛衣上還沾著晨跑後的細汗。
李芳驚訝地抬頭,衛衣帽子滑到腦後:“蘇醫生您咋知道?早上起來喉嚨痛,渾身發緊,跟被人揍了似的。”她盯著小張胸前的“實習醫師”牌,嘴角帶了絲疑惑,“這小醫生能學會不?我看脈診跟猜謎似的,沒啥準頭。”
蘇懷瑾輕笑,示意小張上前:“脈診不是猜,是層層剝繭。來,小張,先感受輕取的力度。”她的手指輕如羽毛,落在李芳腕部橈動脈上,“三菽之重,就像用三根黃豆的重量按下去,觸到水麵落葉的感覺。”小張依樣畫葫蘆地伸出手,指尖卻像按在鬆軟的棉花上,半天摸不著頭緒,急得耳尖發紅。
“彆緊張,手腕放鬆。”蘇懷瑾覆上小張手背,帶著他調整按壓力度,“輕取主表,李大姐脈浮緊,說明風寒在皮毛,還沒入裡。”她轉向李芳,“您這是典型的風寒感冒,銀翹散加減,配合生薑蔥白湯,比輸液見效快。”李芳摸出手機裡的血常規單,白細胞正常的結果讓她放下心來:“那我就信您的,西藥吃多了胃難受。”
第二位患者王先生捂著肚子進來,消化科轉診單上“慢性胃炎”的診斷用紅筆圈著。蘇懷瑾中指稍用力,以六菽之重按脈,指尖觸感如圓珠在玉盤上滾動:“滑脈主痰食,您是不是總覺得胃脹,吃完午飯像揣了個石頭?”
王先生連連點頭,啤酒肚在襯衫下輕輕顫動:“西醫說胃動力不足,吃了莫沙必利還是脹,中藥能去根不?”蘇懷瑾調出胃鏡報告,胃黏膜充血水腫的影像在屏幕上顯示:“您舌苔厚膩,脈滑而中取有力,是脾胃濕熱阻滯,用平胃散加減,蒼術燥濕,厚樸理氣,配合西藥促動力,雙管齊下。”
小張盯著脈象儀的波形圖,突然指著屏幕驚呼:“蘇醫生,滑脈的波形是連續的起伏,像波浪一樣,和早上的浮脈高尖波形不一樣!”蘇懷瑾點頭:“沒錯,中取候六腑,滑脈多見於食積、痰濕,就像您胃裡的濁氣在打轉轉,得用理氣藥幫它們排出去。”
輪到趙大爺時,輪椅碾過地磚的吱呀聲格外清晰。腎病科會診單上“慢性腎衰,透析3個月”的字樣讓小張心頭一緊。蘇懷瑾沉取按脈,指下細弱如絲,需集中精力才能感受到搏動:“九菽之重,按至筋骨,沉細脈主五臟虛損,趙大爺是不是腰膝酸軟,夜尿多?”
趙大爺歎了口氣,雙手布滿透析的針孔:“每天夜裡起三次夜,透析完渾身沒勁,跟散了架似的。”蘇懷瑾指著脈象儀上低平的波形:“沉取無力,說明腎精不足,濟生腎氣丸加減,製附子溫腎,茯苓利水,配合結腸透析,能幫您固護腎氣。”她轉向小張,“脈診九菽法,輕取看表證,中取查六腑,沉取辨五臟,老祖宗的智慧和現代儀器是相通的。”
小張突然想起課堂上的疑問:“浮脈一定是表證嗎?有沒有例外?”蘇懷瑾點頭:“比如虛人外感,脈浮而無力,就像久病的人舉著旗子,看著飄但根基不穩。”這話讓趙大爺眼睛一亮,枯瘦的手突然攥住蘇懷瑾的白大褂:“我就是這樣,透析後稍微吹點風就感冒,原來脈裡早有信號。”
晌午的陽光變得熾烈,診室裡的空調發出輕微的嗡鳴。小張躲在角落反複練習脈診,卻總把滑脈和數脈混淆,急得額頭冒汗。蘇懷瑾遞過一小碟山楂飲片:“嘗嘗,吃三片再給自己把脈。”小張皺眉咽下,酸甜的滋味在舌尖炸開,再按自己寸口時,指尖突然清晰:“滑脈的搏動真的很流暢,像有東西在血管裡滾動!”
“沒錯,脈診要結合生活體驗。”蘇懷瑾笑了,目光落在牆上的《脈經》上,“我爺爺當年教我時,讓我在碗裡放三顆黃豆,說‘菽者,豆也’,用黃豆的重量練指感。現在有了脈象儀,反而更要守住指尖的敏感度。”她翻開泛黃的書頁,“你看,《脈經》裡說‘夫脈者,血之府也’,脈搏的跳動,就是氣血運行的軌跡。”
趙大爺的藥煎好了,自動煎藥機“滴滴”作響,當歸的香氣混著附子的辛味彌漫開來。小張突然指著趙大爺的脈象儀驚呼:“蘇醫生,細脈的波形變穩了,沉取時力度也變強了!”蘇懷瑾點頭:“說明腎氣在恢複,脈診不是玄學,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信號。”
送走最後一位患者,蘇懷瑾剛整理好脈診教案,護士小林匆匆進來,手裡攥著呼吸科轉診單:“有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初診脈浮滑,治療一周後脈轉沉滑,血象降了但咳嗽不止。”
蘇懷瑾望向牆上的《脈診九菽圖》,沉取的紅色標注在陽光下格外醒目:“脈診層次變了,說明病勢在走。浮滑主肺痰,沉滑主脾濕,痰飲從肺臟深入脾臟,得調整葶藶子用量,從瀉肺改為健脾。”她對小張說,“去藥房查一下,葶藶子炒用和生用的區彆,患者脾胃虛弱,得用炒葶藶子,減少苦寒傷胃。”
小張連忙掏出筆記本記錄,筆尖劃過紙頁的聲音與窗外的蟬鳴交織。蘇懷瑾轉身時,白大褂帶過桌上的《脈經》,書頁恰好停在“病勢進退,在指下尋蹤”的注解處,與一旁脈象儀的藍光形成奇妙的呼應——古老的脈診智慧,正通過一代又一代醫者的指尖,在現代科技的映照下,綻放出新的光芒。
診室裡,中藥櫃的銅拉手在陽光下閃著微光,小張還在回味白天的案例,蘇懷瑾知道,下一場關於脈勢進退的探索,正等待著他們。就像趙大爺逐漸有力的沉取脈,中醫的脈診之道,從來都藏在指尖的分寸之間,藏在古今醫家對生命節律的不懈追尋之中。
喜歡岐黃手記請大家收藏:()岐黃手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