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產婦脈虛補益氣血
杭城的深秋帶著潮濕的涼意,青石板路上鋪滿枯黃的梧桐葉,仁濟堂產後門診的雕花木門被風推開條縫,26歲的王雪梅裹著淺藍月子服踉蹌著進來,懷裡的繈褓隨著步伐輕輕晃動。她的月子服袖口沾著奶漬,領口處還留著溢乳墊的邊緣,臉色白得近乎透明,爬三樓時胸口劇烈起伏,發絲黏在汗津津的額頭上,露出腕間未摘的粉色醫院手環,上麵“產科28床”的字樣已經褪色。
“蘇醫生……”王雪梅勉強扶住門框,產檢本從臂彎滑落,露出夾在其中的血常規單,“血紅蛋白98g”的數值被紅筆圈得醒目。她彎腰去撿,後腰的剖宮產疤痕傳來牽扯痛,月子服下的脊椎骨在皮膚下凸起明顯。
蘇懷瑾快步上前攙住她,觸手處儘是涼意,指尖搭上寸口脈——脈管細如絲線,輕取無力,重按也隻是勉強能覺出搏動,如同春日溪水即將斷流前的潺潺聲響。“產後百脈空虛,您這是氣血兩虧。”她翻開電子病曆,手術記錄裡“剖宮產出血量800”的字樣閃爍著紅光,“脈虛是氣不足,細是血不夠,就像長途跋涉後耗儘了體力,得慢慢調養。”
王雪梅的丈夫李建軍拎著塑料袋跟進來,袋子裡裝著醫院開的補鐵劑,瓶身上“多糖鐵複合物膠囊”的字樣清晰可見。他看著妻子眼下的青黑,語氣裡滿是心疼:“西醫說缺鐵性貧血,得連續吃三個月,中醫開的藥能補上嗎?她現在喂夜奶,喝中藥會不會讓孩子拉肚子?”
蘇懷瑾調出八珍湯的配伍解析,屏幕上人參、白術、當歸等藥材的炮製規範逐一閃過:“我們用的是八珍湯加阿膠珠,人參選的是吉林長白山的林下參,經過蒸製後性平,不會上火;阿膠是山東東阿的道地藥材,用蛤粉炒成珠,《中國藥典》規定這樣能降低滋膩性,更適合產後脾胃虛弱的媽媽。”她指向藥材櫃裡的阿膠珠,圓滾滾的顆粒泛著琥珀色光澤,“烊化後衝服,不會影響哺乳,和補鐵劑間隔兩小時吃就行。”
“李大哥您看,”蘇懷瑾遞過鐵蛋白檢測報告,數值偏低的結果用黃筆標紅,“鐵蛋白是儲存鐵的指標,您愛人現在不僅缺鐵,更缺運化鐵的氣血。就像田裡的種子,光有肥料沒有陽光雨露,也長不出好莊稼。”她輕點脈象儀,王雪梅的脈波圖在屏幕上起伏,細弱的波形幾乎要淹沒在基線裡,“中醫講‘氣能生血’,黃芪配當歸的當歸補血湯,能促進骨髓造血,比單吃鐵劑更治本。”
王雪梅摸著繈褓裡孩子的小腳丫,小家夥正餓得哼唧,小拳頭在繈褓裡亂揮:“喝中藥後奶水會變稀嗎?這兩天孩子吃完奶不到兩小時就哭。”蘇懷瑾笑著搖頭:“阿膠能滋陰養血,您氣血足了,奶水的質量才會好。我們用的藥材都經過農殘檢測,阿膠還有檢疫合格證明,在藥房公示欄就能查到。”
一周後的複診在午後,王雪梅進門時懷裡的寶寶哭得小臉通紅,她自己的臉色比上次更蒼白:“補鐵劑一吃就惡心,昨天早上喝了半碗中藥,吐得連膽汁都出來了……”她低頭盯著地麵,手指絞著繈褓邊角,那裡還留著上次煎藥時濺上的褐色藥漬。
蘇懷瑾搭脈時發現脈象更虛浮了,舌苔白膩中帶著淡淡青色,顯然是胃氣受損的表現。翻開服藥記錄,八珍湯隻喝了三天,補鐵劑也在停藥:“產後氣血就像快沒電的手機,得用慢充模式,急不得。”她重新調整處方,加入麩炒白術15g、茯苓12g,“白術健脾燥濕,麩炒後藥性更溫和,先把您的脾胃調理好,藥才能喝得進去。”轉向李建軍,“補鐵劑換成糖漿劑,飯後半小時喝,和中藥間隔一小時,減少對胃的刺激。”
診室裡,自動煎藥機“咕嘟咕嘟”地熬著藥,當歸的香氣混著黃芪的甘味,慢慢彌漫開來。王雪梅的哺乳日記攤開在診療台上,上麵用歪歪扭扭的字跡記著:“11月5日,淩晨2點喂夜奶,3點喝中藥,4點孩子醒了三次……”最新一頁畫著個奶瓶,旁邊寫著“喝藥後奶量沒少,孩子大便變稠了”。
“每天上午十點煮點五紅湯,”蘇懷瑾指著手寫的食譜,“紅豆、紅皮花生、紅棗、枸杞、紅糖,都是家裡常有的食材,既能補氣血,又能當加餐。”她從抽屜裡取出嬰兒專用的水溫計,“衝奶粉水溫控製在45c,和中藥一樣,溫度合適了,孩子喝著才舒服。”
王雪梅點頭,從帆布包裡掏出中藥袋,裡麵的阿膠珠用小棉紙單獨包著,與醫院開的補鐵劑糖漿並排放在診療台上。陽光穿過紗窗,在兩種藥物上投下柔和的光影,就像中西醫結合的溫暖陪伴,守護著這位新手媽媽。
送走這對夫妻,蘇懷瑾剛在病案上簽完字,實習生小張領著個中年男子進來,對方捂著上腹部,眉頭緊鎖:“蘇醫生,消化科說我慢性胃炎,讓來做中醫會診。”
蘇懷瑾望向牆上的《脈診九菽圖》,輕取、中取、沉取的標注在陽光下清晰可見。她想起王雪梅的虛細脈屬於沉取無力,正是裡虛的典型表現,便對小張說:“脈診要分層次,就像剝洋蔥,每層都藏著不同的信息。你先給這位大哥測脈,注意輕取有沒有浮象,中取是否滑膩,沉取是否有力。”
中年男子坐下時,診療床發出輕微的吱呀聲。蘇懷瑾看著小張認真診脈的樣子,想起自己剛跟師時,師傅也是這樣手把手教她分辨浮、沉、遲、數。窗外的梧桐葉沙沙作響,中藥房傳來搗藥的“咚咚”聲,一切都那麼熟悉,又那麼充滿希望——就像王雪梅逐漸好轉的脈象,每個生命的恢複,都始於這一呼一吸、一息一脈的細致嗬護。
診室裡,陽光漸漸西斜,王雪梅留下的五紅湯食譜在桌麵上投下長長的影子。蘇懷瑾知道,對於產後氣血虛弱的媽媽們來說,中醫的補益之道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像熬一鍋濃稠的阿膠,需要時間的沉澱、藥材的配伍,更需要醫者的耐心與溫度。而她能做的,就是用這一雙辨脈的手,一副治病的方,為每個新生命的起點,鋪就一條溫暖的康複之路。
喜歡岐黃手記請大家收藏:()岐黃手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